醫學及生物科技作為新型支柱產業之一,對于人類健康、社會安康和經濟繁榮都起著重要作用。我國是醫藥生物產品的消費大國,然而我國醫藥生物產品的創新和轉化能力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做出應有的貢獻,尚未產生應有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我國目前的生物醫藥企業很多,但真正具備技術研發實力的單位并不多。企業多以伴隨性產品的研發為主,啟動規模小、技術能力不均衡、業務技術品相單調、技術信心扎實度不足,很多企業最終轉向普通的生物公司經營,轉變為一般產品的經銷企業甚至于倒閉。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原始創新動力嚴重不足。正如傳統生物醫藥領域所發生的一樣,我國生物醫藥高新產業領域也同樣經歷著追仿國外產品的過程。企業對自己的專利產品的創新發展重視不足,而是以瞄準國外專利即將過期的商品為己任。其次,成果轉化平臺欠缺。醫學及生物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對成果(專利)等進行科學評估,包括市場經濟和社會效應等預測。目前我國符合國際標準的醫學及生物轉化平臺非常欠缺。第三,產品與市場銜接遲緩。我國轉化醫學事業剛起步,科研領域的期望和市場領域的需求銜接效率低。第四,獲資助后推進轉化困難。一方面簡單仿制帶來的短期效益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另一方面技術產品化的過程和不確定性,導致社會資本對創新技術產品支持的猶豫心理,在需要源頭創新的產業領域,很難得到資金支持。生物醫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地方政府政策和資金搖擺不定等問題。
建議在現有產業技術政策之外,建立以戰略評價為基礎、具有導向性戰略政策支持的技術—產品—市場轉化的完善機制,來推動醫學生物高科技成果轉化。一套成熟的產品及其轉化機制需要具備以下特征:它應該是引領產業市場的“發動機”,是觸動技術轉化及標準制定的“啟動器”,還是新型醫學及生物產業技術產業鏈的“競技場”。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相關技術和產品都有機會呈現其真正的科學和市場價值。通過技術和產品的充分展示,通過市場和資本的科學選擇推動新型醫學及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目前我國有代表性的比較成熟的醫學及生物科技成果包括有自我知識產權的干細胞新藥制劑及以中藥開發新藥制劑的轉化推廣應用。
要把人才培養提到更高層級上。培養一批轉化醫學領域的科研人才和產業技術專家。在解決基礎和臨床銜接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一批既能了解臨床需求,又能兼具實驗室理論和技術專長的科研人員;同時,在產品研制和開發過程中,培養一支具備企業高新技術研發能力,具有敏銳銜接市場需求與產品拓展能力的企業技術專家隊伍。
同時應著力搭建一批醫學生物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中關村醫學工程轉化中心為例,作為國家行為分區域搭建醫學及生物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負責成果(專利)的市場經濟預測等科學評估,并提供轉化過程涉及各個關鍵節點的保障與資金支持,搭建產業化過程中所需的平臺。另外,還要以更大力度支持鼓勵創新成果轉化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級科技基金體系應高度關注支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醫學及生物科技成果的研發及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