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尤其是一些中心城區的環衛師傅多了一項任務:掃除沿街積起來的黃褐色或白色的“飛雪”,也就是二球懸鈴木、楊樹、柳樹等飄落的毛絮。記者昨天在衡山路、瑞金路等道路上看到,小半天功夫,飛絮就蓋住了局部路面,風刮過、車輛駛過,揚起一片。每年4月到6月,這些飛絮還會讓不少市民感到困擾,輕則鉆入眼耳口鼻,涕淚橫流;嚴重的,還會誘發哮喘等疾病。
沒有完美控制飛絮的方案
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專家告訴記者,上海春天飄舞的植物毛絮主要來自懸鈴木、楊樹、柳樹。
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每年春天,其果實炸裂,暗黃色的團狀果毛在風力作用下開始飄落。在果毛脫落的同時,懸鈴木新生的雄花序也會散落一定量的花粉,這時的行人能明顯感到空氣中有毛絮狀物體在“飛舞”,“飛絮”是它在特定時間內的一種生態學習性。柳樹、楊樹白色的飛絮則是它們的種子,不過相比懸鈴木,柳樹和楊樹主要栽種在公園綠地里,作為行道樹的路段非常少。
楊絮特寫
長期以來,上海園林綠化部門一直致力于對果毛、飛絮控制的研究。比如,在普陀區個別路段嘗試噴灑“懸鈴散”藥劑,通過激素來抑制果球生長,讓其盡快蔫掉,減少后期果毛的數量,效果最佳時可以取得50%以上的抑制飛絮效果。又比如,在楊浦區、青浦區等地進行藥劑注射試驗。但這兩種方法各有缺點:注射藥劑成本不菲,且不能“包治”所有規格的樹木;噴灑藥劑則屬于“高空作業”,專門針對一些高度在12米甚至15米以上的“大齡”懸鈴木,會對行人出行及環境帶來影響,且需要每年噴灑才能有效,因此很難大面積復制推廣。
專家強調,目前控制果毛最有效的措施依然是修剪控果。研究表明,通過合理修剪可以在第2年減少90%果毛的產生。
現有行道樹“功大于過”
有市民建議,把飄絮的行道樹換成不飄絮的。對此,上海市綠化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擇行道樹,并不能只看會不會飄絮,而要綜合考量。以懸鈴木為例,假設只考慮飄絮問題,把它們都換掉,首先工程量就“驚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種植的行道樹已超過100萬株,樟(香樟、大葉樟、猴樟等)、懸鈴木、欒樹、銀杏是最主要的4種。其中,懸鈴木約占行道樹總量的四分之一。
專家指出,從功能看,懸鈴木夏季的樹冠碩大,遮陽效果好;冬季落葉,透光效果佳。從適應力看,懸鈴木能夠適應城市貧瘠的土壤等不良環境;從日常養護看,懸鈴木比較耐修剪;從對空氣的凈化效果看,懸鈴木葉片寬闊,表面有毛,吸納空氣中顆粒物的效果要好于許多樹種。
懸鈴木是上海歷史文化的見證者,至少陪伴上海走過了100多個春秋。對許多上海市民而言,“法國梧桐”承載了太多情感記憶,甚至是海派文化的一種關鍵元素。綜合而言,懸鈴木作為行道樹,其功遠遠大于過。上海綠化市容部門表示,截至目前,上海行道樹每年的“飛絮季”一般集中控制在3周左右,對周邊的影響總體處于正常范圍內,希望廣大市民能夠給予理解,更多地看到懸鈴木等行道樹為城市帶來的巨大景觀和生態效應。市民游客在此期間盡量做好防護措施,做到“一穿二戴”——“穿長袖、戴口罩、戴眼鏡”,基本可以避免果毛飛絮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