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從古至今,無數道理都在歌頌父母之愛的無私偉大,甚至告訴世人這份愛是孩子終其一生都不能償還的。
在這種觀念的長期滲透下,并不對等的親子關系已然形成。
殊不知,孩子對父母的愛是與生俱來的,并且這份愛遠超出父母的想象。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媽媽和孩子互相給對方打分,滿分是10分。
媽媽們說孩子不愛吃飯、不喜歡吃青菜、不愛干凈用袖子擦嘴,所以給孩子的打分有5分、8分、7分等。
媽媽打完分后,就輪到孩子們給家長打分。孩子們的打分讓人出乎意料,所有孩子給媽媽的都是十分!滿分!還有的孩子說要給媽媽一萬分!
即使媽媽的不滿意已經傳達給了孩子,但他們那些天真的眼睛依然亮晶晶的,雖然未經人事,賞罰標準都取決于父母的口頭評價,但無論父母的反饋是好是壞,孩子們都愿意理解成一種愛,點綴在他們的童年中。
一個8歲小孩的詩《挑媽媽》感動無數人: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
我想,大概全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爸媽是最好的、最棒的爸媽。
但有幾個爸媽在說完“我的寶貝很好”之后就此打住,不會跟上一串長長的“但是”呢?
這些爸媽們,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非但體會不到孩子的愛,反而總是抱怨生兒育女的心酸。
最近,隨著各階段畢業季逐漸落下帷幕,升學又成為火爆網絡的熱點話題,而屬于每個人第一次的求學----幼兒園,往往是最令家長頭疼的。
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大概率會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尤其是送到幼兒園門口,爸爸媽媽要離開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崩潰大哭,好好的一次上學,搞得像是“生離死別”。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往往會認為是孩子在任性耍脾氣,其實不然,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與父母朝夕相處,像個小跟班一樣,在他們眼里,爸爸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而當他意識到提供保護和陪伴的“世界”要離開左右,自然會產生恐慌和害怕。
況且這個階段的孩子本就處于最粘人的時期,大家可以回憶下孩子在這個時期時你們的相處狀態,沒有孩子的可以回想下幼年時和父母的經歷,你就會發現這個時期無論大人在做什么,孩子都會故意搗亂:
打電話時,他會在一旁故意發出各種動靜;
處理工作時,他會撲到你身上纏著你陪他玩;
就連做會家務活,他都會黏在你身后哭哭啼啼……
他不懂為什么做那些事情,只覺得爸爸媽媽的愛被這些瓜分掉了,才會想盡辦法打破這種局面,因此這些看似“煩人”的舉動,實則都是出于愛,奈何他還太小,不懂該怎樣表達,只能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應對。
我們總覺得孩子那么小,哪里懂得什么是愛,其實他們比誰愛得都無私且純粹,只是父母的世界太大了,以至于很難發現這份愛。
成年人的世界忙于工作急于社交,當生活的一地雞毛聚集在一起,心底屬于孩子的空間是有限的,于他們而言,在孩子成長階段,養育更多的是出于責任,即便孩子眼里全是父母,但在父母眼中也只是生活重擔的一部分。
而這僅有一部分的關注,似乎也全傾注到催促孩子成才方面,不可否認,當下很多父母仗著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將自己的想法一昧強加到孩子身上,這些孩子他們從出生起,就活得像一場比賽,尚在襁褓父母就希望他能比別人早點學會翻身、爬行……恨不得剛會說話,就盼著他能熟背唐詩三百首。
等到年齡再大一點點,許多父母更是習慣以“人生導師”的形象出現,給他們的生活釘上各種條條框框,強迫他們事事都要爭第一,要是做不到,輕則用“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再考這點分,誰都不管你了”這樣的話嚇唬他們,重則一頓暴力輸出。
可這些孩子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他們可能會哭會鬧,但在哭鬧完后會第一時間揪著父母的衣袖認錯,請求父母原諒,即便不是他的錯,因為迫切想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不愿再看到父母愁容滿面的樣子,他們會選擇讓步。
所以說孩子真的就是這個世界唯一一個無論你如何兇他打罵他,哪怕這一秒他還哭著,也依然愿意說“我錯了,對不起”的人。
換位思考,如果孩子朝父母肆意發泄情緒,結果會怎樣?我想大多數父母即便沒更猛烈的反擊孩子,也會在心里埋下委屈的苦種子。
說到這,想必有很多父母不樂意了:現在的孩子可“厲害”著呢,你說他一句,他能反駁你十句,再嚴重些,干脆用離家出走來威脅。
孩子有這樣的情況,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己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是好孩子,不可能天生就帶有壞心思,更不可能天生就會威脅父母,從孩子落地起,就是一張白紙,至于這張白紙以后會是什么樣子,完全取決于父母的勾畫。
但現實是很多父母不僅不反省,還會滿懷苦楚,覺得自己這么愛孩子,他還跟自己對著干,簡直大逆不道。
不知反思的愛本就不屬于無私一類,更何況有些父母似乎已經把養育孩子當作一種帶有交易色彩的養成系.
在他們撫養孩子過程中,一直期盼孩子可以快點長大,能有出息成就一番事業,如此不僅不需要家里的供給,還可以為家里帶來一些實質性回報,就如現在常說的“養兒防老”。
父母若是抱著年老時孩子能像當初自己照顧他一樣來照顧自己、百年后世間也有人能銘記緬懷的目的養育子女,那么這種養育就變成了綁架。
要知道父母生下孩子應該是出于喜歡,給他提供充滿關愛的成長環境,再結合科學的教育方法,這樣孩子自然更加愛父母、孝順父母,那些依靠綁架、私心得來的愛,絕非良策。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都在催促孩子要成為更優秀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孝敬,但他們何時要求過我們要成為更好的父母、要先給他提供更好的生活?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其實就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旅程,孩子帶著滿腔愛意而來,我們也要懷揣純粹的愛意擁抱,如此才不負這場遇見。
為人父母,本就是門浩瀚精深的學問,行走在這條路上,我們要學習的有很多很多,不妨先從看到孩子的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