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18日中新社報道,近日,浙江杭州一個考古研學活動吸引了不少學生和家長。“雙減”之下,研學越來越火熱,但當前大多數研學淡化了教育性和實踐性,幾乎等同于旅游。如組織中小學生參觀景區、吃美食、參加非遺體驗等。嚴格意義上講,這些只是觀光游,并不能算研學游。
研學是指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所以,對于研學游來說,研是基礎,學是目的,游只是一種形式和載體。也就是說,研學游應是“教育+”,而非“旅游+”。
近年來,研學游逐漸變成觀光游,主要是因為組織研學游的多是旅游公司,其擅長的是為旅游服務,所以開發出的研學產品基本上與教育類內容關聯度不大,缺少應有的教育底蘊,如此,便容易把以學習為目標的游覽,變成以旅游為主的走馬觀花和蜻蜓點水。
讓研學游回歸“教育+”的本質,一是相關研學產品從開發到實施全過程都要圍繞教育展開。這對相關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應兼具旅游和教育雙重專業背景或從業背景。二是要加大研學產業從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力度,強化人才的專業性。比如,主營研學游的企業或機構可以考慮對研學游組織者、帶隊者開展定期、專業的素質水平培訓,盡可能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此外,還需加大與專業機構的合作力度。以考古研學為例,考古專家的加入和參與,可以為研學游的課程設計、研學點的選擇等提供更加專業、更有深度的指導,也更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考古的樂趣,拓展知識,甚至奠定未來的職業方向與追求。專業的研學,對于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推動年輕一代更好體認中華文明,無疑會產生積極影響。
提高研學游的水平和質量,關乎旅游公司、教育機構的營收和發展,更關乎對孩子眼界的開闊,對其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對其興趣和潛能的激發。讓研學游回歸“教育+”,不只是經濟話題,更是教育話題、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