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地鐵里擠滿了攜帶大包小包的趕路人,他們有說有笑,眼角疊滿了幸福的褶皺;車窗外,不時駛過奏著春運號角的高鐵列車,奔著家的方向駛去。
我刷著短視頻中滿是年味的小視頻,“年夜飯大全”“自制兔年電子燈籠”“過年好運穿搭”等等應接不暇,可就在這一連串喜慶的放送中,一位南方女孩寫下文字讓人瞬間沉默了。
“馬上快放假了,可我害怕回去,害怕看到冷清的房子好久沒人住,害怕別人有媽媽做飯等、有爸爸去車站接,害怕看到別人都是團聚,而我什么也沒有......”
女孩今年27歲,在北京工作,父母先后離世,今年過年對她來說是那樣不知所措,她不知道除夕夜該去哪里、不知道接下來的春節該跟誰一起度過......
進入她的賬號主頁,每一篇動態里都寫滿了思念,她詢問天堂的爸爸是否已經和媽媽團聚,她告訴爸爸弟弟已經找到了愛人,女孩特別賢淑大方,自己也在北京找到了穩定且不錯的工作,還按揭買了套房子。
聲聲訴說又好似字字泣血,明明自己如浮萍般無依,可言語間卻總不想讓父母再為他們擔憂。
看著女孩寫下的種種,不由得讓人想起這幾天引發熱議的那段監控視頻:
本月初,一個男孩背著大包回家的視頻看哭了無數人,視頻畫面顯示,寂靜的院子里大門突然打開,一個小伙子背著個碩大的旅行包徑直穿過庭院,掏出堂屋鑰匙進了房內。
院子里,器具、盆栽井然有序,地面整潔得像是感剛剛被打掃過;屋子里,家具除了蓋有一層防塵布,其他還是老樣子擺放著。
一切和原來一樣,只是這一次沒有了爸爸在院兒里忙活的身影,沒有了媽媽在屋里煮飯的嘮叨,即便聲嘶力竭地呼喊,也再難聽到那句熟悉的“你回來了!”
男孩回家后沒在家呆多久,繼續背著他的旅行包離開了家,他說:“頭一次自己在家過年,沒意思還是回去上班,小時候盼著過年,而今過年卻成為一種負擔。”
男孩走后,屋里院內再次陷入了寂靜,只有風吹過院里盆栽,葉子晃動時能發出點聲響。
在這則視頻的評論區,有很多和這個男孩境遇相似的網友,有網友說父母走在這個冬天,親戚怕我孤單,讓我去他們家過年,我很感動,但還是想回家守著老房子,父母不在了,但那里有他們的影子。
也有網友說:“我今年春節申請加班了,這種日子我怕閑下來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閑下來就站不起來,唯有忙碌麻痹自己,才能暫時放下那份憂傷,人前還能做個不畏聲色的勇士。
其實無論回與不回,他們都是在用自己方式掩蓋憂傷,他們會在認識的人面前裝作早已放下,他們會在旁人安慰時輕輕道聲“沒事兒放心”,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從那天起,夜晚開始變得多么難熬。
好在社交媒體的普遍應用給了他們一處可以表達、傾訴的樹洞,他們終于可以卸下看似堅強的偽裝,說出心里積蓄已久的話。
在這類動態下,我們總能見到一些暖心的回復:
“你要努力工作,過幾年,你也會遇到自己的心上人,和他組建家庭,再過幾年,你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你們家又會重現歡聲笑語。”
“忘記才是真正的離開,你沒忘記他們,所以他們永遠不會離開你。”
說得沒錯,爸爸媽媽其實從未離開,在世時他們無法常伴左右,而今他們化作縈繞你身旁的清風明月,陪伴你度過一個又一個日子,他們希望你能堅強更希望你可以快樂。
在博主的動態及網友的評論中,我們發現這個故事,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
年少時總覺得父親強勢母親嘮叨,總盼著快點長大,離開這個羅里吧嗦的家,過自己舒坦的小日子。
后來我們終于長大了,去了很遠的地方讀書,但他們還是把我們當小孩,每周打好幾次電話,吃的啥喝的啥問得事無巨細,于是我們又盼著趕緊畢業,趕緊成家立業,那樣就不用再被他們的“連環call”所支配。
再后來啊,我們走出了校園,開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涯,我們暗自竊喜“這下終于管不了我啦”,誰料他們開始給你轉發各種公眾號推文,比如“長期吃外賣的危害”“熬夜后果很怕”等等,以此提醒你健康飲食規律作息,而我們似乎間隔好久才會回復一句“OK”的表情包,轉而感慨“怎么還是把我當小孩”。
終于有天,我們發現自己好像想家了,想爸爸媽媽了,于是我們撥通電話告訴他們要回家看看。
到家那天,爸爸提早就去車站等你,媽媽早就備下了一桌你愛吃的菜,
他們還是會跟以前一樣,會問我們是不是為了減肥沒好好吃飯,會問是否遇到了心愛的姑娘/小伙兒......
他們問了好多,但這一次,我們都耐心答完了,聽到你講這么多,爸媽也高興壞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在學生時代這是句可以讓作文加分的好詞好句,而真正讀懂它時,我們已然不再年少。
我們總以為飛得越遠生活就會越好,這是因為遠在故鄉的父母替我們握住了那根飛行的線,給了我們敢于翱翔底氣,但當父母離去,線自然也就失去抓手,沒了歸屬的人兒飄在遠方的半空,何以為家?何以為家?
此后,外面的世界繁華依舊,但又有誰關心你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又有誰還在乎你幾點睡覺、幾號回家;此后,外面的城市喧囂依舊,但不會有人隔三差五撥通你的電話、不會有人為你頻頻轉發推文;此后,雙親亡歸途忙,今后無由歸故鄉,只能一個人過年,一個人看萬家燈火。
希望那些失去父母的人兒能早日走出陰霾,把自己照顧好了他們才會真正安心。
更希望那些父母健在的兒女懂得珍惜與陪伴,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別等錯過才開始后悔。
“我們總會繞啊繞,繞幾千里路也望向歸途”周深的這首《望》最近成了春運流行曲,但也有人以切身實際告訴我們:歸途、孝敬、陪伴,不僅僅是在過年這幾天,每個普通的日子都需要我們多多“望”向父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