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位來自安徽的小女孩,她叫吳琴,剛滿十八歲的她,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去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獻血。為此,她從芍藥居跑馬甸橋兩趟,第一趟去時是中午,沒人值班,第二次去獻成了,她本以為獻200CC,工作人員說獻400CC吧,一般病人得用400CC,她就獻了400CC.她的想法簡單而樸素:我身體很健康,獻一點血沒什么。她要通過獻血證明自己長大成人了。她來北京近兩年了,一直幫我帶小孩,早送晚接,做些家務事,其余時間就用來學習。她積攢了一筆錢,從今年開始念中專,要實現自己過去的夢想。
三年前,她因家境艱難而輟學,出門打工后,第一站是北京的小紅門。她在一個服裝廠做工,每天做的事是縫扣子,一縫就是十五六個小時。可工廠說她是學徒工,得半年后才有工資,與她同來北京打工的一個女孩,沒幾天就忍受不了這殘酷的工作,打道回家了。吳琴卻想忍住,她想總會有拿到工錢的日子!可結果……吳琴說,在北京周邊有許多這樣的服裝廠,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全在那兒,每天除了極其乏味的工作,就是睡眠不足;睡覺也是擠在一個大工棚里,姐妹們一字兒排開,談不上什么條件。
在北京,有些服裝為什么便宜?因為人工極其廉價或者說免費,所以服裝也可以當布匹批發。可是,始終沒有人把關注的目光,延伸到這些服裝廠的女工身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北京忽略不計的女孩,卻經常關注那些生活中的善行。
她在我家常念叨的兩句話,一是要念書,二是十八歲生日后就去獻血。她的一位叫梁紅艷的朋友也來自外地,那天在西單逛街,看到獻血車,就主動獻了400CC.她們的血與北京其他獻血人的血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北京血庫,保障了北京市充足的血液供應。
我這樣想:當吳琴在小紅門的私營服裝廠被盤剝,而且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吳琴”,也在那里的服裝廠被無償盤剝時,我們的社會為她們做了什么?小吳琴能主動把等同于生命的血無償獻給北京,北京又能主動為她做什么?
吳琴與梁紅艷都是外地人,當外地人在京無償獻血時,是不是可以憑獻血證到民政部門領一份人身保險,或一年的醫療保險?我們不讓血液在市場上買賣,是為了保證血液的質量,而我們為無償獻血的外地人或本地人提供一份一年的醫療保險,這與無償獻血政策并無沖突吧?獻血人是無償供血了,但用血人并不是無償使用,這一部分錢專項用于回饋獻血人,為什么不可以呢?
何況,這種回報也是一種關懷,一種愛心的傳遞。
□吳祚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