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許多城市的醫院血庫拉響了血荒警報。據8月2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市血液庫存已逼近警戒線;8月3日《東方早報》:因為大學生放假等原因導致上海市獻血人數驟減,造成上海市近段時間部分血型用血緊張。據悉,今年初,北京一度也曾出現血庫告急。血荒,一直是人們談論的重要話題。 1998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國家提倡18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第六條規定,對獻血者,發給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作的無償獻血證書,有關單位可以給予適當補貼。 北京、上海這些1000多萬人的特大型城市,怎么會出現血荒呢?我們不是經常看見街頭停著采血車嗎?有關專家認為獻血的“瓶頸”主要是因為無償。 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深圳市的血庫最充足。為什么?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主要人口構成是本身沒有公費醫療保障的外地人,“無償獻血的公民在特區享有終生、無限量、免費、優先用血的權利”,這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據采血人員介紹,現在北京街頭無償獻血者主要是外地人,北京市民離街頭無償獻血,還有很遠的心理距離。大部分人都有公費醫療或醫療保險,以后免費用血的激勵制度對他們來說沒有實質性吸引力,僅僅靠宣傳提高覺悟,力量太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社會不能為個人所做出的付出給予一定的補償,就不可能使他們產生積極性。在有的單位,職工獻血后,除了可以享受7天以上休假待遇外,還有幾百元或者上千元的補助。那些街頭獻血者得到的只是優先用血的承諾以及幾句表揚和鼓勵的話語。筆者在不同的場合問過3位外地進京打工者和幾位市民,為什么愿意獻血?打工者的回答驚人地一致:為國家做貢獻。而幾位市民的回答卻大相徑庭,有的說獻血是年輕人的事,有的說是大學生和當兵的事,有的說獻血對身體健康有影響,有的說不是專門有賣血的嗎?…… 造成血荒的根本原因,說到底還是我們目前的獻血制度存在問題——無償獻血激勵制度并不能吸引享受公費醫療的廣大人群。必須量身定做讓他們能切實得益的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突破獻血的“瓶頸”。當一項制度或法規對大多數人起不到作用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重新進行思考,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并及時予以調整。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無償獻血看作是道德高尚,“有償”就是品德低下。如果有償獻血能夠很好地解決“無償”造成的血荒,為什么不有償呢?這與公安部門懸賞征求破案線索,有時能加快破案的道理是一樣的。可能有人會擔心,“有償”后會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不能保證血液的質量。其實,這是一種多慮。只要按照《獻血法》中的有關規定,嚴格進行檢查,確保血液質量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如果能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具體的激勵政策,對緩解血液緊張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