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共單車一路走到今天,磕磕碰碰,歪歪扭扭,幾頭都不滿意:對緩解交通擁堵貢獻率不高,管理者有點不滿意;布點不足,租還兩不便,租客一族不滿意;虧本經營,賠錢賺吆喝,經營公司不滿意。
好事沒辦實,問題出在哪?說到底還是對公共單車的定位與發展模式問題,至于網點少、租車難、損壞率高、利潤薄等等都是表征。先說發展模式,國內公共單車運營大體采取兩種模式:一是“政府投入+國企運營”,以杭州、太原等地為代表;一是“政府引導+民企運營”,以武漢為代表。廣州似乎是“混合模式”,國企、民企皆有。不管如何,由政府成立國資公司直接運營公共單車不是一個好主意,主攻方向應該是,如何保證民企有利可圖,愉快地承擔此項公共服務。
我們先看紐約的做法,該市公共單車系統采取政府主導、私營企業出資并負責管理的形式。美國花旗銀行負責全部投資,因此獲得了在所有自行車和租車亭打上花旗標志、并經營自行車相關安全保護性產品的權利。國內包括廣州也用這種方式補償民企成本投入,問題是這些補償不足以維持企業正常運轉時,怎么辦?內部挖潛要怎么挖,成本轉嫁要怎么轉,政府購買服務又要怎么購,一系列的難題待解。
就說“1小時內免費”之規定,導致廣州“九成以上是1小時內免費租車”,就值得商榷。“1小時內免費”固然是惠民,但是,要是因此影響了經營企業的積極性,損害了公共服務質量,恐怕就是得不償失。因此,適當收費(如第一小時內1元)或縮短免費時間(如半小時)恐怕也是一個次優選擇,對租客來說,一蚊雞“濕濕碎”,對企業可是重大利好。
國際經驗表明,無論城市多大、經濟多發達、汽車多便宜,都不可能以“更多的路、更多的車”來解決城市所有出行問題。作為一種“微交通”,公共自行車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青睞。廣州市政府日前表示,未來要恢復和完善“慢行系統”,即騎自行車和走路。在此背景下,是否考慮將公共單車也納入到城市公交系統當中通盤考慮?杭州就是這樣,將公共單車與地鐵、公交車、出租車、水上巴士一道,構建起杭州“五位一體”的公交系統,取得公眾和外界認可,其公共單車系統去年還榮獲第二屆“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
公共單車,且騎且珍惜。有問題可以探討,有困難可以商量,千萬別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