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黃巖島、南沙群島在內的我國南海中南部海域漁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是我國的神圣領土和我國漁民世代作業的傳統漁場。為更系統地推進這一海域的漁業開發,并為維護該海域海洋漁業權益提供全面、科學、權威的數據和資料,我國在2013年專門部署了“南海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國家財政專項,計劃執行期為5年。
據承擔該專項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相關負責人楊北勝介紹,經過近兩年的系統調查,我國已基本摸清南海中南部海域漁業資源現狀。據初步調查,南沙海域漁業資源蘊藏量約180萬噸,年可捕量50萬至60萬噸,名貴和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20多種;中沙、西沙海域中層魚資源量為0.73億至1.72億噸,烏賊現存資源量為400多萬噸,可捕量約300萬噸/年,是我國當前乃至未來可以利用的大宗戰略海洋生物資源。
新聞鏈接
海洋生態監管系統
今年全面上線運行
據新華社電 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系統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海洋環境監督與管理、視頻會商等4個核心子系統已經上線試運行。該系統綜合數據庫基本建成,系統制度標準體系已初步建立,計劃今年全面上線運行。
據了解,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系統去年9月啟動建設,主要目的是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該系統依托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專線傳輸網和海洋觀測網建設,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復建設,做到資源共享。
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系統建設以“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開發、統一實施”為原則,系統全面建成后,將實現數據集成與管理、分析評價與決策、行政審批與管理、政務公開與服務等4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的4個核心子系統的上線運行將對提高監測與評價服務效能、行政審批效率、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