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緬甸果敢地區戰事爆發,大量緬甸邊民前往中緬邊境躲避戰火。
3月1日,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孔鉉佑就當前緬北局勢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中方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對進入中國境內的緬邊民提供了必要協助和安置。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國內部分民間組織也協同配合了邊民安置工作以及提供物資援助。
與此同時,由于果敢的政府組織、電力等均已癱瘓,中緬邊境緬方一側停留著的大量邊民的生活成為問題。
果敢社會福利基金會、果敢青年會、果敢福音戒毒中心、愛寶貝活動以及果敢民族志愿小組和福利來集團等機構,2月10日起,開始組織志愿者團隊幫助這些受困的邊民。
果敢社會福利基金會負責難民救濟物資接收的王耀表示,中國這邊吃住行都更貴一些,是很多從山區下來的邊民負擔不了的。志愿者團隊在邊境線緬方一側果敢125工業園的空置樓房內設置了125臨時安置點,為邊民提供食宿。2月28日當天的難民總數已達4300人。
王耀告訴《公益時報》記者,他是中國大陸人,在果敢經商,2012年和朋友們一起捐款成立了果敢社會福利基金會,進行教育援助和救災,并曾在云南魯甸地震時捐款支持。125臨時安置點設立后兩三天,這幾家公益機構開始為邊民募款,隨后還曾利用微信平臺向社會發起募捐。由于城區不安全,而基金會不能在中國這邊開通募款賬號,所以目前接受捐贈以物資為主,包括棉被、大米、蔬菜、藥品、食用油、飲用水等,已經有緬甸國內和中國的救援物資不斷運來。
臨時安置點人員流動很大,每天約增加100~300人,也有邊民陸續離開。“已經發出去一萬套左右棉被,但天氣已經開始熱了,棉被和衣服都不會缺。”王耀說,“但不知道戰爭哪天能夠結束,如果說十天八天能結束,我們的庫存夠用了,如果要持續上兩三個月,大米會比較緊張。若戰事結束后還有庫存,會把糧食分給邊民帶走,因為他們回去之后家里也什么都沒有。”他特意表明,這是完全自發的民間行動,不帶有任何政治立場。
2月27日,由仰光志愿者和紅十字會組成的醫療志愿者小組也到達此處并開始義診。志愿者團隊每天會下鄉去其他零散的安置點發放物資,醫療志愿者也分組隨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