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白桐花開(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中國古代把從清明開始的15天,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鵪鶉鳥開始增多,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清明三月節》:
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楊柳先飛絮,梧桐續放花。
鴽聲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識風云意,寧愁雨谷賒。
這幾句詩寫的就是這三候的物候現象,詩最后說,看這樣的天氣狀況,不用愁,谷雨已經不遠了。
清明還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祖節日。到這一天,家家不許生火,只能吃冷食,都到先人墓前去祭祖掃墓,追憶先人,所以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踏青是清明節的另一個主題,到清明這天,家人或朋友們三三兩兩去郊外踏青,大家在草地圍坐飲宴。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就寫出了這一景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所以,清明節既有寒食祭祀的傷感清冷,又有踏青游玩的宴飲歡笑,是一個富有特色、矛盾統一的節日。宋朝哲學家邵雍有“人間佳節唯寒食”的詩句,想必也是這個意思。從2008年起,清明被定為國家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