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大假將至,一番赤膊相向的促銷大戰又即將拉開大幕。過去,家居行業里那些充滿花哨 噱頭的營銷方式已經慢慢失去了號召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從傳統的營銷方式中進行突圍就成了擺在家居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最近一段時期,記者在家居行業內參加各項活動時發現,不少家居企業不約而同地開始進行這“公益營銷”的探索。
顯而易見,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在踐行企業公民責任的基礎上, “公益行動”最終還是會轉化到“經濟效益”上去。可喜的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看到,家居企業在進行公益營銷活動時,也已經有了既定的原則和完整 的模式。今年7月,一則“圣象地板60萬元嘉獎高考狀元”,成為了家居行業的熱點新聞,其間褒貶不一,有談責任的,也說炒作的,但不管怎樣,圣象借全社會 關注高考狀元的持續熱度,將品牌做了一次徹底滲透。而另一家企業——紅星美凱龍,則將“公益營銷”做得更細水長流,其發起的“愛家日”活動,呼喚人們重新 審視家庭承載的意義,甚至董事長車建新也親自站上《天天向上》的節目,傳遞“關愛家人,和諧家居”的理念……從家居企業的各種“公益營銷”中,我們確實看 到了與生活有關的和諧、包容、溫暖等等主題詞。
當然,說回到根本,做公益不能只浮于表面,更不應該只是博取眼球的“行為藝術”。對于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家居企業如果能夠盡可能地在經營的各個方面貫徹社會責任感,并向著這一方向持續不斷地改善,就更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