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Salesforc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時任甲骨文軟件系統公司副總裁的馬克·貝尼奧夫一直渴望拓寬視野。一個頓悟讓他日后成為了億萬富翁,那就是:商家常用的客戶關系管理軟件應當便宜且易安裝。
之后,他決定將該軟件作為一項服務租售,而非作為商品出售;也不再使用光盤,而是采用網絡下載安裝這種更便捷的方法。1999年,貝尼奧夫創立Salesforce公司,不久便吸引了大批客戶。每月支付一定費用,購買人就可以進入平臺進行跟蹤潛在客戶、開具發票等一系列商業管理操作。這個革命性的創意開啟了日后廣受好評的商業新模式。
貝尼奧夫還想方設法將社會公益變成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成立公司的同時,他與其他幾位創始人成立了Salesforce.com基金會。2000年起,基金會開發出一套后來被命名為1-1-1模式的方案。受eBay啟發,他們拿出企業1%的股票給基金會;又受Hasbro的啟發,他們鼓勵員工抽出至少1%的個人時間參與志愿活動(現在,員工每年至多可以有6個帶薪假日來做志愿活動);受Ben & Jerry’s和Levis等公司的啟發,他們設想能將企業部分利潤捐給慈善事業,盡管當時公司還沒有任何盈利。后來恰好一個由學生創辦的非營利雜志來申請免費軟件,又有一名本公司員工為一個公益組織申請免費軟件,于是,公司決定將“把企業部分銷售利潤捐給慈善事業”改為“把1%的公司產品捐給非營利組織和高等教育機構”。
Salesforce.com基金會的宗旨就是要落實公司的1-1-1模式,即資助非營利組織和為企業員工尋找合適的志愿者機會。創立初期,這個不到10名員工的基金會,除了收到公司資助的1%股份,還獲得貝尼奧夫個人捐贈的市價約200萬美元的股票。直到2004年6月23日,Salesforce終于成功上市。那一天,基金會的資產總額從零記錄瞬間飆升到了1500萬美元。
創新銷售模式:代公司賣軟件
公司的上市為基金會提供了更為堅強的經濟后盾。但之后Salesforce的迅猛擴張也給基金會帶來不少壓力。2004年到2007年的短短3年間,公司員工從675名飆升到2600名;為此基金會不得不努力擴招員工,囤積資本。
Salesforce基金會決不甘心掉隊。1-1-1模式日益成為公司的品牌,不少員工因此加入。但是,公司員工增加100人,基金會就必須努力為這100名新員工尋找志愿機會。公司還承諾給自己員工自愿捐助的非營利組織提供相同數額的捐款。1%的公司股票根本不夠,尋求更多資金渠道刻不容緩。
2007年,基金會負責人蘇珊娜·迪比安卡等人提出三個籌資方案,第三個是由基金會為公司代理轉賣公司產品。他們自信地做出這個選擇,因為看到了像女童子軍和國家地理等非營利組織在產品銷售上的成功案例。同時,企業高層也認為,基金會作為公司的一部分,有權使用推動整個公司發展的利器——旗下軟件。
隨著基金會接管公司軟件代理工作,Salesforce的新銷售模式才算最終形成。之后公司的興旺也正是益于根植于其商業運營中濃厚的慈善理念。
改變贏利策略:贈送+折扣出售
過去,Salesforce的銷售經理負責公司的非營利組織和高等教育機構銷售賬戶。采用1-1-1模式后,公司決定給每個組織提供10個免費的用戶授權許可證,同時,這些組織還可以以折扣價購買額外的用戶授權許可證。但最后,公司對于這項政策的落實并不是很到位。重要原因是,公司的銷售總是避開這一推銷,因為贏利很少,對完成銷售指標沒有幫助。
2009年3月,Salesforce.com基金會正式成為Salesforce的官方代理商。隨著基金會把銷售對象主要定位于非營利客戶,公司的非營利客戶總數由2008年的約5000家激增至如今的20000多家,公司從中獲得的收入也隨之快速增長。基金會以捐贈、捐款和股票為收入來源時,平均年收入約為150萬美元,最高的一年也只有350萬美元。但它成為公司代理商的第一年,就獲得400萬美元的收入;2013年更是攀升到2400萬美元。
增長的收入使基金會能在多個領域增加開支。例如,公司提出一項捐贈政策叫“冠軍獎金”。如果你在非營利組織志愿滿6個工作日,公司將以你的名義為該組織捐款1000美元。這項政策大大激發了員工把6個工作日全部貢獻出來。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基金會能夠招聘更多的員工。目前Saleforces基金會在全球11個國家都駐派了員工。
重整員工隊伍:公益人也要懂銷售
基金會員工幾乎都沒有銷售經驗,直到2009年才真正開始運營起來?;饡_始招聘全新的銷售團隊?;饡猿驼劭垆N售,銷售人員的提成因此比公司同職位的人員低20%,招聘困難重重。但迪比安卡依然堅持找精通客戶關系管理軟件銷售流程的人才,因為只有建立一支強大的隊伍,才能獲得更多資金,做更多的慈善。每年年終,只要有盈余資金,基金會都會做兩件事:發放更多捐款,招募更多銷售人員。
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對基金會的文化是不小的撞擊。許多員工難以適應這一改變。迪比安卡不得不換掉部分員工。好在不到一年,人員又穩定下來。
近幾年,這種靠使命驅動的公司或者說自力更生型的社會企業已經日漸流行。人們更能理解這種售賣也是慈善行為。以前,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之間總是相互懷疑;如今,它們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
顛覆慈善觀念 擴展服務領域
基金會充分利用公司的優勢資源對非營利組織產生的影響也很值得關注?;饡蔀楣井a品代理商的真正意義,不僅在于加強捐贈和資助的能力,更在于擴大公司對非營利領域的服務。
你也許以為給非營利組織贈送或低價出售軟件很簡單容易。但要知道,超過10萬的商業用戶是需要支付高額費用才能使用公司平臺的?,F在,非營利用戶也開始探索該平臺的無限潛能。
銷售人員隊伍壯大后,基金會開始在市場推廣、客戶服務和技術研發領域投入資金。他們建立并更新一款用于非營利組織捐贈者管理的免費軟件包,還研發免費的單機程序用于支持志愿者管理和捐贈匹配。正是在這些新技術的幫助下,非營利客戶才能更靈活地推進慈善事業。例如,反對人口販賣的非營利組織“北極星計劃”就利用公司的服務云追蹤撥打熱線電話舉報人口販賣信息的人。“伊拉克阿富汗老兵在美國”組織訂購了一個程序,退伍老兵可以從愿意提供幫助的公司那里領取免費演唱會門票、獲得職業咨詢等服務,該組織依此吸引了38000位新成員加入。
基金會最大的客戶之一是美國紅十字會。紅十字會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約3000個Saleforce平臺授權許可證,2009年美國國家紅十字會開始使用它的客戶關系管理軟件來記錄他們與主要捐贈者的交流。
收入增多使基金會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的一次災后救援中,基金會與紅十字會等機構共同建立了門戶網站,讓全球關注災后工作的人共享信息。紅十字會高層廣泛使用分析程序,將所有不同社交網絡里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從而很容易地看到事件的熱點問題。它在災后救援保證信息暢通方面,意義尤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