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互動 促孤僻“新市民”融入群體
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豆豆來到了成都。面對這座陌生的城市,豆豆感到很無助:這里沒有熟悉的老師和朋友,也沒有熟悉的鄉間小路……漸漸地,這種陌生感讓他成績下滑。他覺得自己不被老師喜歡,于是越來越沉默和自卑。
一年前,當“城市融入”志愿者第一次來到豆豆所在班級時,他一個人正坐在班級最右邊的第一排,沒有同桌也沒有伙伴,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志愿者們想方設法讓他參與到和同學的互動中,但一次次努力均以失敗告終。“他們都不喜歡我,我為什么要加入他們?”當時豆豆問的這句話令志愿者姚萌至今記憶深刻。
課后,志愿者單獨跟豆豆溝通了半個多小時,并送給他一個書簽,期望他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隨著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項目在此開展,整個班級的氛圍悄然改變,豆豆也逐漸地主動走入同學中間,參與他們的活動。
近一年來,志愿者們一有時間就去菱窠路小學看望豆豆,繼續給予他輔導和鼓勵。如今,已經上五年級的豆豆已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課堂表現、行為規范、品格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改變。老師說,現在的豆豆已不再孤僻,而是變得開朗起來,和同學共同玩耍。
城市共融 認識獨一無二的我
像豆豆這樣的例子,成都新空間青少年發展中心的志愿者們已經接觸了不少。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項目負責人楊香蘭介紹,從2013年9月該項目正式實施以來,已經為學生服務570余人次,間接服務更是達到了2000多人次。
經過第一版課程實踐,新一版課程設置有了很大改進。例如在核心理念方面,由原來的“城市融入”升華為“城市共融”。“新市民子女應該與城里的孩子相互融合。”楊香蘭表示,“新的課程設置包括城市認知、獨一無二的我、城市小公民、城市實踐等四大板塊,這樣能更貼近當下的社會情況,也更容易操作。此外,在課程效果的影響面、持續性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隨著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幫助“新小市民”的隊伍中。今年上半年,該項目有35名志愿者,而在近日結束的專業培訓吸引了約200余人報名參加。經過篩選,最終50余名志愿者留了下來。為保證活動的持續性,第二批志愿者將分為講師團和周末班,周末班主要負責視頻制作、作文設置、數據應用與分析。為保證課程的質量,項目引入了講師團競爭機制。
“新小市民”心中的成都
為了幫助“新小市民”盡快融入成都這座城市,“城市融入”志愿者除了在課堂上為孩子們講訴成都的歷史文化、高樓大廈,還讓孩子們通過繪畫、寫作文的方式描繪他們心中、眼中的成都。而孩子們則用充滿快樂與童趣的文字和涂鴉,講述著他們與城市的相互融合,成都在他們心中愈加美麗。
五顏六色的小花,小草是粉紅的,大樹是藍色的,小樹苗是七彩色的,汽車分為能飛的汽車和不能飛的汽車,天空中的小鳥是綠色的,云是五彩色的,這就是我心中的成都。——夏雨悅
我心中的成都鳥語花香、風和日麗。這里沒有悲傷,沒有煩惱,沒有憂愁……人們和平相處,日子過得快快樂樂,沒有窮和富。所有人都住高樓,鮮花、小草、大樹漫山遍野。——郭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