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趙景華老人在吃午飯。老人每天7點半出門,下午3點左右回家,自己帶的一個饃就是午飯。在陜西省興平市莊頭鎮,79歲的趙景華老人遠近聞名。30多年來,他靠收破爛養大了六名被父母遺棄的嬰兒。這六名孩子中有四個是趙景華老人在收破爛時撿到的,另外兩個是別人放在他家門口的,除老人1974年在廟會上撿到的老大會英已經出嫁外,其他孩子的年齡分別為:17歲的桃英、13歲的豐英、10歲的送英、8歲的留英、6歲的梅英。三年前,趙景華老人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現在,年近80的老人每天仍是早出晚歸,走40多里路,掙十幾塊錢,這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費。“不敢停,一停家里就沒吃的了” 趙景華老人對記者說。 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今年79歲的他,在拾破爛的生涯中,先后拾養10個遺棄女嬰。30多年來,他把全部的愛傾注在這些女兒身上,演繹著讓人感佩的人間真情——
“看,那就是我爸!”趙景華的三女兒豐英指著遠處一個拉著架子車的身影說。
“啤酒瓶,一個兩毛。這個破盆,給你一毛對咧!”
這就是我們找了兩天,追了八個村才見到的興平市流順村拾破爛老人趙景華嗎?
低!瘦!黑!佝僂著背。蒼蒼的白發在陽光下顯得十分耀眼。上身穿著一件黃綠色的背心,腳上穿著一雙藍色的球鞋,渾身上下沾滿了灰塵。尤其是那雙曬得皸裂的黝黑的雙手,不時抽動著我們的心。
這兩天的苦苦尋找,曾不止一次地想象著這位趙景華老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4月19日,終于在離趙景華的家有十幾里路的鄰村找到他時,被強烈地震撼了。
但是從趙景華閃爍著光亮的眼睛里,我們感受到了這位79歲老人身上的一種精神和力量,感受著他心中承載的巨大善心。
拾養的老大已經出嫁老小才6歲
趙景華以拾破爛為生,1951年他和老伴從陜南的大山里流落到興平市流順村,在一堵破墻旁用秸稈搭了一個窩棚安了家,以拾破爛為生。
1974年的農歷正月二十九,趙景華怎么也忘不了這一天,那是拾老大“會英”的日子。
這天,他和老伴去會上趕集,卻遇到了被人遺棄的女嬰。當時,孩子的臍帶還帶著血。雖然圍著看的人很多,卻沒有人愿意抱走。他和老伴實在是心疼孩子,不管怎么這都是一條命啊!他們決定把孩子抱回家。慢慢地,他們才發現這個孩子有輕微智障,但他們還是把她養大成人了。如今,這個叫“會英”的孩子已經30多歲,出嫁到了鄰村,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從此,趙景華和老伴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愛心里程。拾破爛的他長年奔波在各個鄉村,于是一次又一次讓他碰到被狠心父母遺棄的女嬰。這些孩子有的正常,有的殘疾,趙景華三十余年間,僅靠著拾破爛的微薄收入,先后收養了10名遺棄的女嬰,最小的“門英”今年才6歲。
為養孩子他“奢侈”地買了5973袋奶粉
“今天還算不錯,賣了59.3元。”
趙景華一雙黝黑皸裂的手緊攥著剛剛賣得的錢,像孩子似地笑著說。笑臉上的皺紋在提醒著我們他已經度過的79個春秋。
“除去收破爛時付出的錢,今天能掙十八九塊錢吧。”老漢很高興地自言自語。
是啊,這十幾塊錢在普通人的眼里也許并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對趙景華來說,他拾破爛掙的每一分錢,都關系著目前還收養著的5個女孩的生活。
在與我們一起回家的路上,趙景華說,正常的情況下每天能掙到15元錢左右。而每天要買5元錢的饃(二十個),3元錢的掛面(一斤半左右),如果還有些額外的開銷的話,所剩的錢也寥寥無幾了。“所以除了下大雨之外,我每天都得出來,停一天,孩子們就沒得吃了。”趙景華無奈地說,“以前就是下大雨的時候我也沒停,出門的時候我都告訴娃,雨要是下得大了,就往鄰居家里跑,擔心棚子塌了砸到娃。就是出門了也不放心。所以以后下大雨的時候,我就不拾了。”
趙景華所說的他們曾經的“家”,不過是用牛毛氈蓋的棚子。現在他(老伴在三年前去世)和收養的5個女娃,在2006年春節后搬到了由政府出資買的三間新房——莊頭鄉流順村268號。目前的5個孩子中,老大已經16歲,但是由于她的左手和左腳有殘疾所以沒有上學。最小的剛6歲,還不到上學的年紀,和大姐一同呆在家里。
此時剛好是中午,在村里上學的三個女娃也回家吃飯了。我們帶來了一些糖果,遞給了她們。5個女娃分著糖果,同時也不忘剝一顆給“老爸”。一時間姐妹圍著“老爸”,抑或是姐妹之間的嬉笑追逐,使得原本空蕩的房子頓時熱鬧了起來。
4月25日,趙景華老人一家在吃晚飯。有菜有米飯,這飯為招待客人而準備,是一月中最好的一頓飯。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饃夾辣子,是孩子們的早飯和午飯(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4月26日,送英上五年級,她的一位老師得了重病,她想朝爸爸要五毛錢作為捐款,這讓老人非常為難,最后還是給了孩子這五毛錢。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家里的飯是由趙景華來做。“每天晚上回來多做一些,得夠她們第二天吃一天的。”在伙房里,趙景華一邊熱著昨天剩下的面條,一邊說。
我們也在趙景華幸福的笑容中聽他講著收養10個女娃的故事。
最初撿到的是一對雙胞胎,后來養了不到一歲就送人了;還有兩個是病死的;現在帶大的這6個女娃傾注了趙景華和已故妻子全部的心血。為了她們能夠健康成長,多年來,趙景華曾經為養這些孩子們“奢侈”地買下了5973袋奶粉。更難得的是,有人多次出大價錢想買他的女兒,他都以“搬座金山也不換”全回絕了。
女兒們的名字都有特定的意義,表示著當初是在哪里撿到的。
“老大會英,是在集市的‘會’上撿的;桃英是在西面的桃園里;門英是一天晚上11點多別人扔到了我們當時住的棚子的門口……”趙景華解釋道:“在身邊帶大的老大應該算是會英了,現在雖然嫁人了,但會英還是時常回‘娘家’來看妹妹。現在身邊還有5個女娃。”
對于現在身有殘疾的老二桃英,趙景華還是心有愧疚。“桃英剛會走的時候發了一次高燒,我和老伴帶她到醫院去看病,由于沒錢而耽誤了桃英。不過回到鄉上,鄉里的好心大夫都沒收錢,總算是保住了桃英的命。”坐在趙景華身邊的桃英,這時也不知道想起了什么,摟著趙景華的脖子,說起了悄悄話。就是這個桃英,在被她親生爸媽給認回去后,沒過多久又回到趙景華身邊。她說:“還是這里好。”
看著一老一小這樣溫馨的一幕,我們不禁想起了在尋找趙景華的路上,豐英(老三)說起她眼中的“老爸”。豐英在懂事以后就跟隨“老爸”出門去拾破爛了。所以,“老爸”平常會去哪些村,哪個村的路怎么走,到廢品收購站時賣的東西該放在哪里,她都一清二楚。“我爸真的很辛苦!每天拾破爛他要走四五十里路,不管刮風下雨,有時生病了還要出去!”性格內向的豐英,邊羞澀地搓著手邊說。每到寒暑假,懂事的豐英還會幫“老爸”拾破爛。
當我們不解地問趙景華,要找養老送終的后代撿一個也就夠了,為何要一下子撿了三十年,收養了10個女嬰,使原本就很貧寒的生活雪上加霜呢?趙景華說:“當時也沒想那么多,見了娃,就覺得怪可憐的,那是一條生命啊,我就是想盡自己的力量救活她!人心都是肉長的呀。”三年前,老伴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已經76歲高齡的趙景華一人身上,趙景華還患有哮喘等很多疾病。趙景華說:“帶大孩子們,雖然苦一點,也都過來了,但真的希望不會再有下一個‘門英’出現。孩子們都應該有疼愛她們的父母。”
一位拾破爛老人承載多大善心
30年來,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刮風下雨,趙景華總是拉著他那輛破舊的架子車,早出晚歸,走村串巷,吆喝著,喊叫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靠賣出的一堆堆破爛,艱難地養育著他視為親生骨肉的孩子們。
身處異地他鄉,沒有房子,沒有戶口,沒有土地,沒有人來幫扶他,他就這樣走過了冬天,走過了春天,默默地將被人另眼相看的一個個棄嬰養育成人。
趙景華的善心還是感動了左鄰右舍,人們由不解到理解,由冷漠到同情,由同情到感化,終于用善心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一傳十,十傳百,連咸陽市和興平市的領導也被感動了。四個月前,時任咸陽市代市長的千軍昌讓村里人大吃一驚地走進了趙景華的破房子,拉住了趙景華粗糙的手,百感交集。之后,好事接連不斷:趙景華搬進了政府買的新房子,告別了住了幾十年的破房子;當了幾十年黑人黑戶的趙景華和在他身邊的5個孩子都報上了戶口,第一次理直氣壯地成為了村里人。
趙景華的善心似乎得到了好報。但我們看到,已經年近80歲的他,為了養育還未成人的5個孩子,依然起早摸黑地拾著破爛,依然還要既當爹又當媽,依然還要為孩子們的生存操心。這對一個一生受苦、身心疲憊的老人來說該承載多大的善心,這顆善心不知還能承載多久…… (記者冀平秦華實習生耿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