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街道香華社區82歲的邱桂花老人有三個肢體殘疾的兒女
●其中兩個殘疾兒女現在能夠自食其力,他們的日子雖然清苦,但過得有滋有味
邱媽媽對她的殘疾兒女說 活著就要勞動
在沙河口區春柳街道香華社區,有一位82歲的老媽媽邱桂花,她的孩子中有三個是肢體二級殘疾。腿部嚴重變形導致他們站立、行走都非常困難。邱媽媽至今還照顧著這幾個已經人到中年的孩子,而她的有殘疾的孩子們,也在靠自己的雙手掙錢。邱老媽媽教育她的孩子:“雖然你們有殘疾,但人只要活著就要會勞動,勞動能養活自己,不勞動不得食。”
學會種菜體會勞動的樂趣
邱媽媽在年輕的時候,就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而放棄了工作,全家的收入都來自丈夫微薄的工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邱桂花在自己家的小后院里種起了梅豆、小辣椒、絲瓜等蔬菜。不僅自己種,她還讓3個有殘疾的孩子跟著一起種。她說:“這3個孩子因為腿腳不好,沒上學。不認字不要緊,可是不能什么都不會干。雖然他們也幫不上什么忙,但能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就行了。長大了,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養活自己,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記者昨天來到邱媽媽家時,她的女兒張秀(化名)正跪在地上,用小抹布擦地。張秀不僅是肢體二級殘疾,而且視力還是一級殘疾。但她的性格特別開朗,在家里一刻也閑不住,總是幫媽媽干點活。“別看她的眼睛和腿不好,但她的手頭快,擦地、蒸饅頭、切菜,她都能干。”香華社區的書記湯曉黎這樣告訴記者。
每天走20里地接送孩子
邱媽媽的孩子漸漸長大了,她開始多方聯系,要讓孩子們去勞動養活自己。張秀在離家比較近的福利廠糊紙殼。那時,張秀還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點東西。她腿不好,就負責糊紙殼,她手頭快,干活認真,和她一起干的老對就負責搬紙殼,兩人配合起來總是干得最好的。
張秀的哥哥張力(化名)在一家福利廠做勤雜工,這家福利廠在離家5里地以外的侯家溝。為此,邱桂花每天都要早起,先送張秀,再送張力。到晚上,邱媽媽再把兩個孩子接回來。
張秀和張力很要強,不管刮風下雨,從來不曠工。有一年冬天,張秀的腳上凍得起了痘,可她沒要求休息,依然天天堅持工作。從家到單位的路不算遠,但張秀的兩條腿沒辦法分開來走路,一米長的路,她需要走六七步,每天就這么一步步地挪著去上班。邱媽媽看女兒腳都凍壞了還去工作,她既心疼又自豪。
買1寸長小魚慶祝女兒領工資
張秀17歲就參加了工作,她到現在還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領工資時的喜悅。“那時我在福利廠糊紙殼是計件,第一個月發工資時,我領到了15元錢,我太高興了。我是一個殘疾人,能掙錢貼補家用,我感到自己不是廢人!”張秀說:“回家后,我把15元錢都給了媽媽,媽媽捧著錢哭了。”
為了慶祝女兒掙錢了,邱桂花去買了魚回來慶祝。“魚小只有1寸多長,家里困難買不起大魚,可這小魚全家人吃著感覺特別香、特別有味。”邱媽媽有些酸楚地告訴記者,要強的張秀工作特別努力,可好長時間也沒有轉正,為這事,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以致把眼睛都哭壞了,到現在什么也看不見了。后來,張秀因為工作表現突出,終于轉為了正式工人。
清苦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1996年,邱桂花的丈夫去世了,家里更拮據了。香華社區的湯書記在了解了她家的事后,給他們辦理了每月8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今年已經82歲的邱媽媽身體已大不如前了,可她還在操持著這個家。
“4口人的家,不能沒計劃,不能浪費。我每天早上到早市去買最便宜的菜葉,一天我和孩子們吃兩頓飯。”邱媽媽說:“現在,社區干部三天兩頭往我家跑,又送米又送面;區發改委還和我家結成了幫扶對子,政府對我們可照顧了,我家的生活也好多了。”
邱媽媽的身體不太好,但她不舍得去醫院,自己買了個穴位按摩圖,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照著圖按按。邱媽媽經常與兒女說笑話,他們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娘兒四個也過得有滋有味。
提起媽媽,張秀、張力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沒有媽媽,我們活不到這么大;沒有媽媽教我們勞動,我們也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不覺得殘疾人低人一等,因為我同樣可以用勞動創造價值。有媽媽在身邊,我的感覺就是倆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