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組圖]幫助別人,我很快樂
2006-06-10

關心敬老院老人勝過關心自己親生父母,為他們洗腳、保健,她每天都要進行著同一程序。圖為李淑娥為盲人牟其武洗腳。(李宗仕攝)

    都說“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難”。可是,忠縣涂井鄉(xiāng)今年60歲的女共產黨員李淑娥,偏偏一直在做這個難做的事。

  頭發(fā)收拾得干凈利落,衣著樸實卻很精神,說話快言快語,走路一陣風,見面就會向你問寒問暖。她就是李淑娥。

  李淑娥的故事一點兒不離奇,甚至有些瑣碎而平凡。沒有劉胡蘭躺在鍘刀上視死如歸的壯舉,也沒有焦裕祿帶病與鹽堿地作斗爭而倒下的感人情節(jié),更沒有“與時俱進”如優(yōu)秀企業(yè)家般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令人咋舌的財富……

  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卻記住了這樣一句話:“別人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是我的困難我就一定要想辦法解決。”

  她是這樣說的,更是如此做的。

  她孝敬公婆,善待鄰里,多年來默默地照顧著與她非親非故的30余名孤寡老人,又無償撫養(yǎng)了一名與世隔絕8年,喪失基本生活能力的少女。近3年來,她又承擔起贍養(yǎng)敬老院老人的義務。她勤勞吃苦,創(chuàng)造了不少財富,常常樂善好施家中也并不十分寬裕。有人說她“太傻”時,她說:“生活要求不能太高了,我總比那些最困難的人過得好些。”


與敬老院老人共餐,其樂融融。圖為李淑娥與敬老院的老人們一道就餐。(李宗仕攝)


  1980年初冬的某天,忠縣涂井鄉(xiāng)原望江村1組召開一個特殊的社員大會。大會由隊長牟一登主持。

  會議主題只有一個:“集體的土地將下放到戶,隊里的五保戶張大秀、牟其武娘倆不再由集體供養(yǎng),他們應分得相應土地,由任意一家社員承擔土地耕作和贍養(yǎng)義務。”

  牟一登剛發(fā)話,社員們議論紛紛:“誰愿意撿個包袱來背?兩個都是瞎子,不能做飯洗衣服,就是照家防偷兒都不得行。”

  一直沒人敢接招兒,社員們從上午一直討論到下午。

  此時,一個叫李淑娥的社員正進行著激烈地思想斗爭:“公公是大隊書記,一天到晚在外忙碌不能回家干活,丈夫又在鄉(xiāng)里的社辦企業(yè)上班,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0來歲,自己一人要干8個人的農活,如果主動承擔贍養(yǎng)兩個盲人,能行嗎?可自己是大隊的婦女干部,又是共產黨員,如果不照顧他們,這娘倆又該怎么辦?就算自己接受了,丈夫牟一高同不同意?”李淑娥幾次欲言又止,如坐針氈。時而抬頭望望牟其武娘倆,時而看看社員的反應。

  討論一整天還是沒有結果。

  情急中,隊長牟一登想到了另外一種辦法,問牟其武娘倆:“如果由你們來選,你們愿意跟著誰過?”

  “要我們選,我們只愿意跟著李淑娥。”牟其武娘倆脫口而出,“她一直都在照顧我們,每天晚上給我們端飯,家里煮了好吃的東西也給我們送過來。逢年過節(jié)還要把我們接到她家里,給我們買衣服買鞋。”

  牟其武娘倆的一席話,社員們才知道李淑娥多年來無私照顧孤寡老人的事:集體生產時,牟其武娘倆靠生產隊里補助的糧食生活。但因數量較少,他們每天只能吃早飯和午飯,到了晚上就早早地睡覺,從未吃過晚飯。李淑娥知道這一情況后,堅持每天為他們送去晚飯,不論刮風下雨,從沒有間斷,娘倆感激不盡記在心中,一直沒對外人講。

  牟一登隨即征求李淑娥的意見,剛才還猶豫著的李淑娥當場表態(tài):“公公是大隊書記,我是婦女干部,我們都是黨員,現在牟其武娘倆愿意跟著我,請大家相信我,對我放心,我會好生照顧他們娘倆的。”

  第二天,李淑娥將牟其武娘倆接到自己的家里,為他們洗澡,換衣服,鋪床。

  從此,牟其武娘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淑娥每次趕集回來,總要捎上些糖果之類的東西給他們,牟其武的母親常常摸著李淑娥的手講:“乖兒,你比我的親生女還親。”

  原望江村6組的何婆婆本是有兒有女的,可兩個兒子外出務工,小女兒結婚到新疆,大女兒相隔不遠又稱家務繁忙不空照顧。

  一次,何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臥病不起,兩個兒子打電話叫李淑娥幫忙照顧一下。李淑娥把她接到自己家中,和她同床睡了3個月,悉心照顧。

  一天,何婆婆生病后不想吃飯,李淑娥擔心拖壞了何婆婆的身子,想幫忙喂她飯吃,但農活實在太多,抽不出時間,于是李淑娥用大碗盛上一碗飯,用同一雙筷子,碗沿的一邊喂給何婆婆吃,自己則在碗沿的另一邊扒上幾口。

  就這樣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正香時,被何婆婆的大女兒看見,大女兒感到陣陣惡心:“李淑娥,你不怕臟嗎?我們當子女的都覺得吃不下去,你是怎樣吃下去的?” 李淑娥說:“這有啥子吃不下去的?我每天把她的臉手洗得干干凈凈的。再說,她就像我的親娘,兒女還要嫌棄自己的親娘不干凈嗎?”


有耕耘就有收獲,每當她從田間地頭忙碌回來,臉上總是充滿期望。(李宗仕攝)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可李淑娥的公公牟其清84歲臨終時,一直不忘記自己有個孝順的兒媳。

  牟其清長期臥病不起的那些年,李淑娥想出各種辦法盡了當兒媳的一份孝心。

  那年冬天,牟其清身體非常虛弱,身穿厚棉襖也覺得很冷。白天,李淑娥在椅子上鋪一床棉絮,裹住牟其清的身子驅寒,到了晚上,牟其清蓋上好幾床棉被還是喊冷。

  “爸爸,你叫喚啥子?”聽到公公的呻吟,已患重感冒的李淑娥忙起床披了件衣服便來到了牟其清的床前。不知道是擔心太麻煩兒媳婦還是其他什么原因,牟其清始終不答應李淑娥的問話,只顧自己不停地呻吟。

  “不要問了,生病的人不叫喚怎么可能?”丈夫牟一高說,“你自己也病了,趕快睡覺吧,不然明天怎么干活?”

  “不得行,爸爸叫喚得這樣兇,肯定是病情嚴重了。”李淑娥跪在牟其清的床前,“爸爸,你有什么事就說出來吧。”

  看見兒媳婦跪了下來,牟其清說:“我說出來,怕你做不到。”

  “只要是人能夠做的,我就做得到。”

  “我冷……”

  蓋了這么多床被子,公公還是喊冷,李淑娥也覺得沒了主意。

  很快,李淑娥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她分別撮了玉米和谷子,放在鐵鍋里炒得很燙后,用兩塊棉布包裹成兩個暖袋,放在公公的背心和雙腳處,牟其清再也不吵冷了。

  炒燙后的玉米和谷子只能丟掉。李淑娥說,那個冬天,已經記不得到底丟了多少玉米和谷子。


讓老人穿上干凈、舒適衣服,李淑娥一有空就忙碌著。(李宗仕攝)


    讓李淑娥一輩子最難忘的是發(fā)生在2001年4月25日的一件事。這天,她領回一個與世隔絕8年喪失基本生活能力的陌生女孩小惠。

  這天上午10點,李淑娥按涂井鄉(xiāng)政府民政干部的要求在公路邊等候,小惠將由他們送來。

  這之前李淑娥曾聽說過這個女孩因被親身父親周某囚禁蹂躪達8年之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

  不一會兒,小惠被民政干部牽著下了車,盡管有心理準備,李淑娥還是被嚇了一大跳:“天啦,這哪像個17歲的女孩子,分明是一只猴子,又黑又瘦,頭發(fā)蓬亂,虱子滿頭、滿身的臭氣,走路歪歪斜斜,像青蛙一般跳一步前進一點。”

  李淑娥牽著小惠,從公路邊回到老家不到5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4個小時!

  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什么偏偏由李淑娥來承擔?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2001年2月17日,忠縣涂井鄉(xiāng)中堡村一個名叫小惠的少女,遭到父親周某囚禁蹂躪8年后,被政府組織解救。罪惡的周某被鑒定為精神失常而釋放,時年已17歲的小惠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隨處拉屎撒尿,不知道羞恥,不會梳頭洗臉。早已離婚改嫁的生母不愿撫養(yǎng),親戚朋友也不愿收留。

  但小惠必須離開精神失常的周某,以免再受傷害,可誰來調教撫養(yǎng)讓她成為能獨立生活的人呢?涂井鄉(xiāng)黨委政府的領導們傷透了腦筋,“只有李淑娥才能擔負起這個重任!”領導們形成了共識,“她是黨員,又是婦女干部,平常喜歡幫助人,心地善良,不怕臟,不怕臭,有同情心。”

  畢竟這不是件小事,李淑娥到底愿不愿意?

  鄉(xiāng)政府領導與她商量,沒想到李淑娥爽快地答應:“既然領導信任我,我就想方設法把她培養(yǎng)成能獨立生活的人。”

  可想讓小惠真正變成能獨立生活的人,談何容易?

  李淑娥從教她洗臉、梳頭開始,一天天,一遍遍,慢慢地,小惠自己已能夠洗臉梳頭,可隨意大小便的惡習卻很難糾正。盡管李淑娥作出了不少努力,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她家還是先后爛掉了5床棉被,及家里所有的舊棉襖、舊絨褲。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小惠的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要學會做一些簡單的農活,才能真正能夠獨立生活。”李淑娥手把手教她挖地,挑水擔糞,燒火做飯,認錢,放牛……

  可兩次學著放牛,小惠都差點走丟,急得李淑娥大哭過兩次。

  2001年8月的一天,李淑娥牽了頭黃牛要求小惠照看,自己則在不遠處挖地。到了做午飯的時候,只見黃牛在原地吃草,小惠卻不知去向。李淑娥一下子著急起來:“小惠,乖兒,你在哪里?”問遍了附近的村民,大家都說沒有看見。

  “著什么急呀?丟了就丟了,正好少個包袱!”鄰居們?yōu)槔钍缍瘌Q不平,“又不是你趕她走的,她的親生媽都不管,丟了也沒有人來找你的。”

  “這是政府交給我的任務,小惠不在了,我怎么向政府交代呀?”李淑娥邊哭邊找,“好歹她也是一條命,我無論如何也要找回來!”

  8月份的太陽火辣辣的烤著,汗水淚水交織在一起。兩小時后,李淑娥找到了正在一塊大石頭上呼呼大睡的小惠。

  有了這次教訓,李淑娥再也不敢讓小惠單獨到野外去放牛,十幾天后,她讓小惠隨院子的幾個初中女學生一同去長江邊放牛。

  她想,小惠哪怕只學會了放牛的本領,將來找個婆家也不會白吃飯。臨走時,李淑娥千叮萬囑:“小惠,記住要跟她們一路回來喲。”

  到了下午,天氣驟變,同去放牛的人都回來了,卻不見小惠的身影。

  “你們都回來了,小惠呢?”李淑娥問幾個放牛的女孩。

  “我們怕下大雨就趕快往回趕,叫小惠走,她不聽。”幾個女孩說,“你們家的牛已經跟著我們回來了。”

  天色已晚,又下起了傾盆大雨。李淑娥忙撐了把雨傘向外走,狂風將撐開的雨傘很快吹翻,換戴的斗笠也被吹到田中央。天越來越黑,又是雷雨交加,李淑娥不敢打手電筒,只有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

  在敬老院上班的丈夫牟一高那天恰好回家,也尾隨她來到江邊一同尋找。

  看著渾身濕透的妻子,牟一高擔心她生病感冒:“找不到就算了,不是我們嫌棄她,是她自己不聽話。”

  “那啷個要得,今晚就是不睡覺,也要把她找到!”李淑娥哭著喊著行走在狂風暴雨中。

  晚上9點,他們才將蹲在巖邊的小惠找回了家。

  經過幾年的調教和照顧,小惠開始懂事了,身體長好,個子長高,模樣也變俊,很多惡習也大大改變,學會了一些基本的農活。

  就在李淑娥打算給小惠張羅婆家時,小惠的生母來了,要求將小惠帶回家中自己撫養(yǎng)。

  “惱火的時候自己不喂養(yǎng),現在調教好了卻來領回去。”左鄰右舍的村民為李淑娥抱不平,“至少也得該給這幾年的撫養(yǎng)費吧。”

  “我不在乎這些,只要大家知道我把小惠已經帶好就行了。”李淑娥讓小惠回到了母親身邊。


辛苦喂養(yǎng)的肥豬,是給敬老院老人們改善伙食和補償經濟的主要來源。圖為李淑娥正精心喂養(yǎng)家里的肥豬。(李宗仕攝)


  1990年,在社辦企業(yè)上班的老伴牟一高被涂井鄉(xiāng)政府安排到敬老院當院長,月工資30元。

  “我去當什么院長?三個孩子都沒有長大,負擔很重。”牟一高說什么也不去接這個麻煩活。

  “他一個男人,自己還不會照顧自己呢,還要他去照顧老人?”李淑娥擔心老伴兒干不了這活兒,跑到鄉(xiāng)領導那里為丈夫說情,“還是另外找個人去吧。”

  接待李淑娥的馬文書說:“叫你家的老牟去干這個活兒,我們是有考慮的,一是這些老人不好照顧,你們家有這個傳統(tǒng),都孝敬老人;二是工資太低,沒人愿意去,你們家的人又不計較這些;三是你公公是老支書,你也是婦女干部,全家人的思想素質都高。”

  “回去好好作老牟的思想工作,叫他一定擔起這個重擔。”鄉(xiāng)政府領導一再叮囑。

  李淑娥回到家里,勸起了老牟:“你安心去工作,家里的事你就別管,我在家里多種糧食,解決孩子們讀書的學費問題。如果敬老院里的活兒太重實在干不了,我還可以抽空過去給你幫忙。”

  牟一高就這樣當起了敬老院院長,李淑娥則隔段時間便去給老人們洗衣服和被蓋。鄰村一個姓周的村民后來告訴他們:“你們怎么這么傻,敬老院的活兒又累又不討好,鄉(xiāng)里馬文書當初還來找過我呢,別說一個月30元錢,就是300、500元我也不會去。”

  2002年9月,因牟一高年老體弱,無法更好地承擔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鄉(xiāng)領導安排李淑娥放棄家中的農活,來到敬老院輔助牟一高搞好工作。

  來到敬老院剛兩天,李淑娥發(fā)現,老人們每個月70元的生活費是各種費用的惟一來源,電費、水費、醫(yī)藥費,樣樣需要這些錢開支,老人們每頓只有3兩的米飯,別說吃好,就連吃飽都成了問題。

  敬老院沒有一寸土地,沒有一分錢的額外收入,怎么才能讓老人們吃飽吃好,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

  經過多方努力,李淑娥為敬老院爭取到了3畝荒地,盡管荒地里雜草叢生,卻令李淑娥喜出望外。

  李淑娥隨即組織全院的8個老人召開了一次會議。

  “我們這10個人就是一個家,老牟和我就是你們的兒子兒媳婦。從今天開始,凡是能夠干活的,就適當干活,為了能吃得好點,過得好點,我們必須這樣做,不然日子就會越來越困難……”

  李淑娥一番講話后,就大致分了工,鄒啟友、劉孝華、陳正榮身體不好,放牛、放羊;代遠高、劉友勝體力好些,上坡干活兒;劉召齊視力較弱,打掃衛(wèi)生;鄭世堂的腿帶殘疾,說話結巴,干點雜活;盲人牟其武休息。

  會議一召開,立即遭到幾個老人的反對,陳正榮說:“錢是國家撥給我們的,憑什么用來買豬買牛?搞些瞎日鬧。”

  “幸福院里是讓我們來享福的,不是叫我們來干活的,萬一錢不夠用就找國家要嘛。”另外幾個老人也跟著起哄。

  “不搞點副業(yè),我們就會受餓,挨凍。我們要老來富,不要老來窮。”李淑娥執(zhí)意要做,“您們好好想想,我們買兩頭豬,到時可以有肉吃,買幾只羊和幾條牛可以換錢回來,就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另外,您們只是身體力行的干點活兒,主要靠我和老牟。”

  消息一傳出去,敬老院附近的村民也有看法:“敬老院里搞副業(yè),搞沒有搞錯喲,是讓老人們安度晚年還是想累壞他們?”

  李淑娥管不了那么多,買來3個仔豬,風風火火干了起來。

  后來,老人們發(fā)現,3畝地成了敬老院的搖錢樹。老人們的生活費靠這三畝地補貼;零花錢靠這3畝地供給;院里的經濟收入靠這3畝地創(chuàng)造。去年,敬老院收了700多公斤小麥,800多公斤玉米,養(yǎng)了6頭豬、8只羊,年收入達8000多元。

  為激勵老人們,李淑娥設立了獎金制度,每個月按勞動多少和表現好壞分3個等次,發(fā)給零花錢。有了零花錢,煙、酒、糖,老人們想吃點啥就買啥。

  都說老人像小孩,只有老人的家也不好當。8個老人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吵架斗嘴,李淑娥又不能像批評自己的孩子那樣教訓他們幾句。每當有人吵架,她就先分別找他們談心,然后召開全院會議,讓大家來評理。

  “不準吵架、打架,這是我們院里的榮譽問題,新社會的國家政策好,讓大家安度晚年,您們就要為黨和政府爭光。如果有問題,找我們商量,有困難,找我們解決,不能有事沒事就吵鬧。”開始幾次還奏效,時間一長,這一招兒也不靈了。

  李淑娥又組織召開一次會議,民主商定對吵架者實行經濟處罰:“凡是吵架的,雙方在當月的零花錢中扣除2元錢。扣除的錢買糖買酒大家吃。”有兩個老人因為違規(guī)被兌現扣除兩次后,再也沒有人吵架了。

  現在,即使老人之間有點小糾紛,都愿意向李淑娥講出來,然后由她從中調和,不再像過去那樣吵吵鬧鬧下不了場。

  對敬老院老人的照顧,李淑娥真正做到了細致入微。

  敬老院有三個盲人,李淑娥每頓把做好的飯菜端到他們手中,還把泡菜切成細末放個每個盲人碗里拌勻,她說:“如果不把咸菜拌勻,老人們因為眼睛不好就會一口把咸菜吃下去,太咸太辣他們會受不了的。”

  對生病的老人,李淑娥更是倍加關照、精心護理。

  去年3月,陳正榮老人生病,李淑娥請來醫(yī)生給他治療,并每頓堅持給他煮雞蛋,還將女兒買給自己的補品送給他吃。平常對李淑娥意見最大的陳正榮覺得很過意不去:“敬老院沒有多的錢,我再也不能這樣吃了。”

  “只怕我做的飯菜不合你的胃口,再說,你的身體虛弱,需要好好補一補。”李淑娥安慰陳正榮老人,“幸福院就是我們的家,我就是您們的女兒,我不好好照顧誰來照顧?不管哪個老人都是我的親人,得了病我都一樣地照顧。”


如何改善生活、增加娛樂項目都要發(fā)揚民主。圖為:每隔幾天時間,李淑娥都要召集老人開次圓桌會議。(李宗仕攝)




    牟一村、牟一平是一對孿生孤兒。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春天,鄉(xiāng)政府推行排行插秧法以確保增產,要求每家每戶拉線排直,并派出鄉(xiāng)干部檢查督促落實。

    當時只有10來歲的兄弟倆不理解鄉(xiāng)政府這一做法,覺得麻煩便不按要求插秧,與鄉(xiāng)政府的干部發(fā)生爭執(zhí)導致抓扯打人,被“請”到了派出所。

    李淑娥聞訊趕到派出所,為兄弟倆“求情”:“他倆是孤兒,平常表現也不壞,這次犯錯誤也是他們一時沖動。如果不盡快放他們回家,秧苗不能及時插下去,今年的生活都會成問題。如果到時沒有吃的,養(yǎng)成偷雞摸狗的壞習慣對他們更沒有好處,還會為國家添些負擔。”

    派出所的民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將兄弟倆教育一番后讓他們回到家里。兄弟倆得知是李淑娥為他倆“幫的忙”,當晚就買了白糖和酒來到她家:“要不是你,我們家里的秧苗就會耽擱,今年吃飯就成問題了。”

    李淑娥做了頓豐盛的晚飯招待了兄弟倆:“鄉(xiāng)政府的領導要求排行插秧是為了增產,是為你們自己好,回去好好按要求把秧苗早些插下去吧。”

    臨走時,李淑娥要求兄弟倆帶走禮品:“你們的心意我領了,禮品我肯定不得要。”

    李淑娥說,我只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從沒想過要收別人的禮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飯后,深知勞動艱辛的李淑娥總要將桌上米粒撿得干干凈凈。圖為李淑娥正清理掉桌子上的米粒。(李宗仕攝)


  

  作為村里的婦女干部,李淑娥好像雞毛蒜皮的事都在管,哪家婆熄吵架了,哪家的兒媳婦不孝敬老人,哪家小兩口在鬧離婚,只要她一了解情況,就會丟下手中的農活,前去熱心幫忙解決。

  5年前的春天,原望江村周某的兒媳婦雷某不孝順,不給周某飯吃。李淑娥知道后,趕到雷某的家,雷某正在插秧。李淑娥先與她拉起了家常。

  “我想與你擺擺龍門陣,行不?”

  “可以呀,我邊插秧邊聽你擺。”

  “一心不可二用,我有重要事要問你。”

  “什么事這么重要?我還要插秧呢。”

  “我也還有七八個人的秧苗沒有插。你就不可以耽擱一會兒?”李淑娥有點生氣了。

  雷某意識到事情有點重要,忙上了田埂。

  “你的公公幾天沒有吃飯了?”

  雷某一聽問這事,一下子冒了火:“好幾天沒有給他吃飯,想餓死他!”

  “看不出你真能干,準備活活餓死一個老人,你也養(yǎng)了兩個兒子,你是不是在給你兒子做榜樣?”一席話問得雷某啞口無言。

  李淑娥趁勢繼續(xù)說道:“如果你還不改正,我就馬召開全村的婦女大會,把你做的事傳開,讓全村的婦女來評評理。”

  “明天我就來問你的公公,如果他還沒有吃上飯,我再來找你。”臨走時李淑娥再一次叮囑。

  第二天,李淑娥果真跑去問了雷的公公周某,周某拉著李淑娥的手直喊“救命恩人”。

  李淑娥說:“這些婦女同志聽我的,就因為我孝敬老人,在她們面前說得起話。”


寒冷冬節(jié)里,李淑娥為老人們清洗衣服時凍紅雙手已成了習慣。圖為她正在冰涼的水中為老人清洗衣服。(李宗仕攝)


  李淑娥從小都喜歡蹦蹦跳跳,生活總是樂觀向上。村組建制調整后,李淑娥不再擔任婦女干部,又擔當起了村里老年協會會長。

  在她的帶領下,老年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自編自演節(jié)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協助村支兩委,做好群眾工作。

  2003年的冬天,張某的大兒媳婦翁某不準張某夫婦搬進新房居住,只允許他們住在破舊不堪的危房內,村支兩委前去解決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李淑娥得知這一情況后,馬上組織老年協會的老人們前去解決,經過調查發(fā)現,張某夫婦在處理兩個兒子的問題時有不公正的地方,李淑娥先指出了張某夫婦的不是,然后要求翁某馬上騰出地方讓張某夫婦住進去。

  李淑娥帶領了10來個老人幫忙,把某夫婦的東西搬到翁某家,同時組織起草了一份贍養(yǎng)協議,規(guī)定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交納時間和份額,張某夫婦和翁某都覺得非常滿意。

  “群眾要我當老年協會會長這個官兒,我就要把該做的事做好。”李淑娥說。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會@她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yǎng))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yè)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