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座談會
經濟日報記者楊林林報道
●人口老齡化顯示:國家富了,日子好了,活得長了,生的少了 ●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社會安定,人類進步 ●人口老齡化需要:正確認識,辨明利弊,完善保障,充分開發 七月二十一日,記者應邀出席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召開的“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系列座談會”,結識了相關領域的許多國內一流專家(他們不僅有老年的專家教授,也有非常年輕的博士碩士級學者),如熊必俊、鄔滄萍、方惠堅、王偉中、田雪原、劉培哲、穆光宗、程勇、趙正中、劉永鋒等,聆聽了他們發表的許多真知灼見,頗受啟發。其中,印象尤深的有二: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老齡化不僅是社會現象,也必然影響經濟、政治和人類的發展。 社會人口老齡化并不可怕 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是,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結果:因為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亦可說,老齡化與貧窮落后無緣。 誠然,這并不排斥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的不利影響,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力資源減少,勞動人口老化;老人的贍養系數和供養系數上升,國家用于老年人的支出增多;有儲蓄能力的人口減少;家庭贍養照料老人的資源減少、功能弱化等。 然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有利影響更值得重視,如:人口壽命延長帶來的有效勞動歲月延長,從而使勞動力資源增多,勞動力成本下降;大大節約了國民經濟的資金;尤其是,如果全社會和各級政府都能認識到老年人口實際上是寶貴的“人才庫”,從而重視開發利用老年人才資源和老年人力資本,充分挖掘老齡人口仍然擁有的潛能,發揮老年人口的經濟社會積極性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那么,人口老齡化的不少負面因素都有可能轉化為積極因素,推動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之間的協調。 值得特別提到的是,統計表明,人口老齡化不僅已經大幅度地刺激或提升了市場消費,也給老年特需商品與服務的市場造就了極大的市場潛力,在有些地方已經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有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老年產業的勢頭。環顧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我們就會發現,人口老齡化非但不可怕,反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達到相對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產物。當今世界,舉凡發展較快的國家,都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據1999年聯合國對191個國家的統計和預測表明: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共62個,占總數1/3,而到2050年,人口老齡化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將增加到91.6%;世界經合組織原來的74個成員國除了土耳其之外都是老年型國家,又絕大部分是高收入國家;日本老齡化速度超過所有國家,1997年的老年人口比例居于世界第二,占17%,但1998年的國民總產值位居第七;上海是我國的第一個老齡化城市,1982年已近12%,1998年達16%,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經濟發展速度名列前茅;北京1990年成為老齡化城市,10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很高,以上都說明,老齡化社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完全可以相互協調的。 老齡化不僅是社會問題也影響經濟政治和發展 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當時源于環境保護。但一經提出并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和深刻關注之后,其所涉及的范圍就越來越寬。至今,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遠不止于環保,需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內容已非常豐富,而老齡化人口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那么: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是什么關系?兩者位置應該怎么擺?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對儲蓄、消費、技術進步和社會又有什么影響?在我國人口加速老年化的狀態下,如何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與會專家們反復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人才資源不僅能開發自然資源,還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創造新的物資資源”。而這一點,是《聯合國國際人口與經濟會議》(1994年在開羅召開)通過的《行動綱領》中明確提出的。 故此,全球的專家們之所以要坐到一起共同討論可持續發展,就是為了保證人類發展的需要;人口問題解決不好,勢將對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譬如,有的與會專家就提出,老齡化人口的養老保障問題會直接影響計劃生育,如果人們所看到的老人因為缺乏子女的贍養而活得十分凄慘,他們就會想到還是要多生才能“養兒防老”。 故此,與會專家學者們提出“可持續發展需要有利的人口環境”即:適度的人口數量,優良的人口素質,合理的人口結構。顯然,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對經濟增長可以發揮倍數效應。而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人力資源”雖供大于求,但“人才資源”不足,這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發展。這就向人們提出,在進一步強化和推廣對青少年人才培養的同時,注重在老齡化人口中開發對各類高素質人才的利用,是明智之舉。 倡導積極的老齡觀和老年人口戰略 “八十不算老,七十滿街跑”。這個有趣的說法,意味著什么? 這表明了我國相當一部分老齡化人口與以往非常不同的生存狀態不僅健康,而且活躍。 與此相應的,專家學者們還提出:從目前的市場需求來看,老齡化人口的市場消費需求已向高質量和多元化發展。這一點跟老人之間極大的個體差異有關,“老齡化人口之間的個體差異之大,超過了任何其他年齡群體。” 如何靈活掌握和充分地運用這一點?這是向社會和各級政府提出的新挑戰。 與此相應,有些與會專家還提出了三個需要更新的觀念:什么是工作?目前許多人還抱著傳統經濟時代的“工作概念”。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工作”意味著:在給定的時間、地點,完成給定的任務。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網絡的迅猛發展已使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已有1/3的人在以新的方式工作,他們并不是到給定的地點、在給定的時間里完成既定的任務,而是坐在家里或是世界的某個地方,通過互聯網在完成豐富程度和經濟效益前所未有的工作。 收入是不是跟工作的時間成正比? 目前,許多人的收入已經不同工作時間的長短成正比了,而是跟他的知識能力既經驗、獲取信息的能力、判斷信息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成正比。什么是商品?以往人們只認為工業產品是商品。而現在,專長可以是商品,經驗也有可能成為商品。這些,跟老齡化社會有關系嗎? 這三個需要更新的觀念和已經迅速變化了的世界大趨勢,已經能為許多老齡化人口帶來發揮“余熱”或“地熱”(即沒有被社會甚至沒有被老人自己所認識的智能和能力)的寬廣空間。 在這些前提下,“老年人還是不是人力資本?”“他們是不是社會經濟發展動力的組成部分?”等問題就更容易得到較好解決,知識型、智能型的老齡化人口,將可比以往更容易發揮潛能以形成社會和經濟價值。 在這樣的前提下,更多的老齡化人口就可以實現“不僅給生命以歲月,更給歲月以生命”。正所謂不僅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更要在相當一部分老齡化人口中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成(成功)”。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社會就不僅能出現更多的“健康型”老齡化人口,還會出現更多的“生產型”和“智能型”老齡化人口,他們可以更好地享受“求知型”、“健康型”以至“助他型”的豐富多彩意趣叢生的老齡生活。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很多老齡化人口正在從事著許多社會經濟活動,有的也已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構筑新的老人社會服務與保障體系 我國一位高層領導人在聽取了社科院一位老專家的匯報后曾說,咱們國家的好多老年人退休之后怎么會沒有事情做?我到日本考察的時候看到,他們把老年人組織得很好,老人都在愉快地從事許多力所能及也很有意義的工作。 這個問題問得好,恰恰點出了我國目前有待進一步解決的相關問題。什么呢?三條:社區建設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影響了老齡化人口的社會服務體系之形成。會上,北京西城人大一專家講述了該區對老齡化人口生存現狀的調查結果:目前,他們的住房、醫療等生活問題均已獲得普遍的改善;但一部分低收入或無收入的老人存在醫療上的困難;老齡化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單調,有待豐富;有一部分老人身邊無子女等。 這個富有代表性的調查表明,目前亟待加速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特別是加強社區建設,完善其應有的功能,使它能夠成為一個有力的依托,構筑老人的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強化社會助老功能,開展方便可行的社區性的公益性和互助性的社會組織及服務。用人機制與相關觀念等問題。主要表現是,一些企業招聘工作人員時,動不動就要求在幾十歲以下,殊不知,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水平而且健康的老齡化人口,不僅素質高,而且工作的積極性也非常高,他們更珍惜生命、時間和人生,更樂于展現自己的價值。我們的退休制度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如,對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在退休年齡上一刀切,這就使一些諸如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年限,實際上大大少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