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青島天富電信器材有限公司殘疾職工李國修
萊西市姜山鎮天富工業園里,56歲的李國修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別看他是位聽力殘疾人,可是從老總到普通員工人人都喊他“工程師”,對他尊重有加。
其實老李從未評過任何職稱,只是18年與機器的溝通已把他從普通農民打造成一位比專業工程師毫不遜色的技術工人。
李國修是山東省萊西市李家疃村人,1990年因車禍致聾,現任福利企業青島天富電信器材有限公司設備管理員,已連續5年被公司評為勞動模范。他是公司的元老,曾參與公司的創建,眼看著公司從一個作坊式企業發展為一個占地200畝,固定資產四千多萬元的工業園區,他的干勁也越來越足。從一個滿手老繭的農民到一個人人稱道的“工程師”,是一股崇高的敬業精神和百折不回的韌勁支撐他走出一條自強之路。
愛廠如家 敬業如命
初到天富公司時,李國修還是一個對機械一竅不通的泥腿子,面對那些隆隆作響的龐然大物不知所措。可年近不惑的他沒有畏難就輕,很快就開始了向機器的挑戰。他買來《機械制圖》、《切削手冊》、《電工機工手冊》、《電信鐵件標準》等書籍,白天黑夜連續鉆研,經常忘記吃飯睡覺,就象著了魔似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很快掌握了滾絲機、鉆床、沖床等操作技術,能獨立看守機臺了,無論切、削、鉆、鉚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那批工人中,他是年齡最大,最早結束學徒期的一個。隨后他又很快掌握了各種機械的構造、性能和維修、保養,成為公司唯一的設備管理員。為了保證機械的正常運轉,多年來,李國修吃住在廠,隨叫隨到,無論白天黑夜,從未耽誤過一次維修。就連女兒生病、家中蓋房他也不肯請一天假。前年盛夏,400多噸的大型摩擦壓力機出了故障,李國修冒著高溫爬上5米多高的機頂檢修,整整一天一夜沒有合眼,當機器重新轉動起來時,他差不多要虛脫了。
潛心鉆研 勇于創新
隨著電信行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公司的設備也不斷更新換代,老李從未停止過學習的步伐。特別是2001年公司引進數控型角鋼流水線進口設備后,面對說明書上的洋文,老李更是著了急,他到處拜師求教,硬是弄懂了全部說明,又把它熟記于心。現在,全廠的大小設備,無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只要出了故障,老李均能手到病除。他是聽力殘疾人,不能憑聲音判斷故障,所以練就了靠眼睛觀察檢修的絕活。為了練這身絕活,他床頭的書有半人高,十幾年來從不看電視,硬是把業余時間全用在了鉆研技術上。在一般人看來,他已經是技術大拿了,但是李國修并不滿足,他又開始了向技術創新的沖刺。多年來,他白天黑夜地琢磨,千遍百遍地繪圖,不僅設計出了十幾種新的產品模具,而且對傳統產品——拉線地鉚進行了改進,為公司年增效益數十萬元。1995年公司承接了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的交接箱站臺加工業務,當時,從泰安發來的樣品經李國修觀察發現存在安裝不便、固定不牢等技術缺陷。他在公司老總的支持下,開始了技術改造。經過幾十個日日夜夜,上百次實驗,終于將原來的帶包箍式安裝改制為帶角鋼直卡式安裝,改造后的產品不僅安裝使用方便,而且安全性能也增加了,得到了電信職工的好評。
熱心傳授 誨人不倦
多年的歷練,使李國修深知技術和知識的分量,為了讓更多的殘疾同事掌握技術,提高本領,他總是利用一切機會手把手地向他們傳授技術,業余時間組織他們學習理論,把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傾注給年輕同事,使他們的收入不斷增加,自己兩個女兒考大學的時候他倒顧不上過問。每批新工人都要經過李國修的培訓才能上崗,全公司的一線工人都是他的徒弟。目前,他已經帶出五六名能獨立檢修設備的徒弟,天富公司的技術力量和工人整體素質逐年提高,李國修功不可沒。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05年金秋時節,56歲的李國修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福利企業委員會評為“全國明星殘疾職工”。 (張玉華)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