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南報業網-河南日報 | ||
“我們供應給他們的是一種往自來水里加的凈水材料。要知道,傍著珠江的廣州也有為喝水犯難的時候:遇到干旱的冬季,海水倒灌,珠江泛咸,得凈水;平常,珠江上游有人污染,還得凈水!” 說起來,“造福于民”的生意應該是好做的,其實不然,57歲的龐惠君說她近10年來邁過了三道坎: 中間的一道坎是敲開客戶的大門。 去廣州前有人告訴我:“缺個角都夠你吃了!”可自來水公司是獨門生意,越獨門越難進。競爭行業還要講成本,而自來水公司呢,它的成本是多少?不知道;它考慮不考慮成本?不知道。熟人的產品,包括很多廣東人的產品多的是,人家為什么非得用你的產品? 為此,我在廣州等了一年多時間。沒有住的地方,南方的飯吃不慣,在賓館房間,人家不讓做飯。實在忍不住了,我就用衣服蒙著,用電爐偷偷下碗餛飩吃。 “在打市場過程中,從河南貸的幾百萬元都花了,我曾經想過放棄算了。” “那你是怎樣打開的?” “從做好事上尋找突破口。2003年春節前后,廣州遇到了50年一遇的大旱,海水倒灌,水咸得沒法喝,我的產品發揮了重要作用。副市長專門感謝我:龐大姐,你真救了我們的急了!2005年,英德市大面積水污染,我急調1000噸,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事實上,我能夠在廣州市場立住腳,在于兩點:一是我的產品在危急關頭敢讓他們試用,二是在此基礎上廣州市政府和領導的協調作用。” 廣州市自來水的市場究竟有多大?龐惠君至今說不清。但她真打進了而且還占領了相當份額的市場。 第一道坎是辦工廠。 “為什么自來水公司敢給我簽長期合同?因為我有工廠!不像有的供貨商,爭活時花言巧語,到需要增量提供產品時拿不出來。” 龐惠君領辦的洛陽凈水材料廠,前身是市民政局福利院下屬的一個小型鋼球廠。 “我原先在礦山醫院工作,單位派我下海,我就硬著頭皮去辦廠。廠里用的多是殘疾人、聾啞人,語言不通,我就和他們用手勢比劃,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聾啞學校的特殊語言。殘疾人很認真,我和他們是將心比心的關系。1994年轉產石蠟,由于市場行情急劇下跌,一噸原料從8000元跌到4000元。我寧肯貸款也給工人發了工資。當年轉產現在還在生產的凈水材料,我拆除了價值幾十萬元的原有生產設備。” 龐惠君的工廠現有工人85人,其中殘疾人42個,另有二三十個下崗工,固定資產積累到4000多萬元,去年下半年形成了年產1.2萬噸的生產能力。由于和廣州方面簽了合同,今年上半年一直飽和生產。 她還在邁著的第三道坎是同地域人的激烈競爭。 “剛來廣州時,廣東人看不慣:河南人還想來這里發財?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原來的廣東人不和我比了,但河南有同鄉人仍在那里進行惡性競爭,低價競銷,甚至互相拆臺。我覺得搞凈水材料是讓人喝的,首先自己要心凈。只要有責任心,就不信做不成生意!”④6 (攝影 劉九學) 本報記者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