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文彥,臺灣第一位完成四十二點一九五公里馬拉松的視障選手,亦登頂過玉山、富士山,成為兩岸交流路跑的代表,甚至到日本、紐約、泰國、波蘭參加馬拉松賽,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跡。有著“臺灣阿甘”之稱。
采訪張文彥,在他去年創(chuàng)立的“臺灣阿甘精神發(fā)展協(xié)會”里進行,這里也是張文彥對外開的一家盲人按摩店。聽說是大陸來的記者,張文彥很興奮,因為他即將和臺灣殘疾朋友共赴大陸,與大陸殘疾人一道共攀長城,見證萬里長城的偉大。
失去光明的人生
“我從小就患有重度弱視,但從小就好動,好爬房子、爬樹,漸漸也養(yǎng)成了好跑的習慣!”坐在記者對面的張文彥侃侃而談似乎與正常人無異。
二十二歲那年,正在臺北啟明學校就讀的張文彥一心一意想考大學,然而天不從人愿,校方規(guī)定在晚上九點半熄燈,對于原本就弱視的他真是一大考驗!要怎么樣可以看書又不影響到同學休息呢?他想到惟一的辦法就是到浴室去念書。
晚上搬張椅子,把浴室當書房、洗衣機當書桌、就著一盞臺燈,張文彥勉強用他微薄的視力用功苦讀,一天凌晨,結(jié)束閱讀后卻不慎絆倒而使木條插入眼睛導(dǎo)致全盲。
意外讓張文彥頓時失去人生希望,甚至數(shù)度想要自殺,是朋友的關(guān)懷給他開啟了另一扇窗。“向前走或是向后走,全是自己的一念之間!”張文彥說。
恩師給了另一只眼睛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常是在不期而遇之下結(jié)合的,而我與恩師吳興傳的友誼不只是相遇而已,我仿佛從一個看不見的張文彥,獲得另一雙眼睛,而吳教練就是帶領(lǐng)我一路勇往直前的眼睛。”張文彥對一直牽引他跑的恩師感激不已。
張文彥在遇到吳興傳這位人生重要的貴人之后,生命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他們在往后的十余年里,一同攜手完成了無數(shù)個“不可能的任務(wù)”,包括標準馬拉松賽事、玉山與富士山登頂、環(huán)臺路跑、國際殘障奧運等挑戰(zhàn)。
而聯(lián)系他們的,就是一根小繩子。張文彥在無數(shù)個看不見的日子里,向著標竿直跑。“在歷盡艱辛的過程中,我們在肉體上雖然極度疲憊,但內(nèi)心卻是踏實的。”
臺灣最幸福的盲人
“從出生的那天開始,就注定了我不能跟自己的視力做永遠的好朋友,但是這不打緊,因為我還是照樣能修機車、爬玉山、跑馬拉松!我還是覺得我自己是個最幸福的人!”張文彥說。
隨著年齡的增大,張文彥現(xiàn)在更熱衷于為了公益而跑。去年與恩師吳興傳一起騎協(xié)力車環(huán)臺,“搏命”的原因就是為二千個急難家庭募款。張文彥還有個心愿,就是希望能跑遍臺灣每一所中小學,鼓舞年輕學子不怕挫折,樂觀積極,活出美好的人生。
張文彥去年推出了自己的自傳《看見希望的入口》,他希望能將自己的成長感悟與所有的殘疾朋友一起分享,激勵他們更加積極的生活。
張文彥于去年創(chuàng)立了“臺灣阿甘精神發(fā)展協(xié)會”,擔任理事長。他希望通過協(xié)會的努力,將“自信、樂觀、積極、奮斗”的阿甘精神落實在每個弱勢者的心中。
期兩岸殘疾人更多交流
“我希望兩岸的殘疾人能夠多一些交流!”張文彥此前已前往大陸兩次,兩次都與大陸的殘疾人朋友進行了很好的交流,分享了各自人生道路上的艱辛與喜悅。
“去年到大陸我登過一次長城,沒有讓人攙扶,我摸著城墻登上了長城的最高點。那一刻我頓時感覺到了中國人的偉大,因自己是中國人而光榮自豪!”張文彥談到登長城的感覺依然興奮不已。
張文彥即將率一支由臺灣殘疾人、醫(yī)護志工組成的二十六人參訪團赴大陸,于七月十四日與大陸殘疾人一起共攀長城,以迎接二00八年北京殘奧會。
“我希望兩岸能開一些研討會,共同探討如何幫助殘疾人朋友走出困境,重樹信心,能夠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等等!”張文彥期望此次赴大陸能在這些方面獲得一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