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羅金川,瘦小的身體包裹在破而臟的衣服中,未洗干凈的臉上還帶著一些頑皮與機靈。羅金川在與記者交流時顯得非常的緊張,話也是特別的少,這也許是因為,他長時間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下,有了自卑心理的緣故吧。
羅金川家的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太河水庫區移民時蓋的土坯房,因為時間太久的原因,大部分墻皮已脫落,房頂多處漏水,像這樣破舊的房子在村里已經不多見了。
羅金川的父親,過去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雙胯被切除,生活只能在輪椅上度過。母親患有腦膜炎,根本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就連現在家里的地,還要靠86歲的爺爺來耕種。由于家里的生活難以維持,羅金川的姐姐念完初中后,就到外地去打工了,至今還沒有寄回過一次錢。
殘疾、患病、年邁、幼小……
這些都集中在了一個家庭的時候,那是一種怎樣的家境?“讓他念完初中就行了”
在家中采訪羅金川的時候,他的父親還在集市上給人修表。
在記者結束采訪返回的路上,遇見了羅金川的父親,今年54歲的他已是滿頭白發。羅金川的父親艱難地從三輪車上抽出雙拐,蹣跚著走來。
“他剛剛從集市上趕回來,不知道今天的生意開張了沒?”村里的人對記者說。家里的開支,主要是靠羅金川的父親,這樣長年奔波于鄉里附近的集市,給人修表來維持的。
“這幾年在農村,修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但是我還得繼續干啊,現在家里的人都得靠我的這點收入來養活,我五天趕三個集,好的時候一個集能掙個一、二十塊錢,但很多時候都不開張啊!”此時羅金川父親的眼中充滿了無奈。
“只要金川能夠走正路,我想供他念完初中就行了。”
父親希望金川能夠念完初中,原因并不是不想讓孩子繼續念下去,而是家里的情況實在是很難再供得起金川上學。
(文/圖 本報記者:皇甫曉文 楊茗我 實習記者:馮艷輝 孫揚 通訊員: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