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美區的臺資、外資企業,不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一瘸一拐的身影。由于腿瘸,曾備嘗求職艱辛的他,用自己的鐵拐為與他有著同樣命運的殘疾人撐起了一片藍天,他就是集美區殘聯副主席杜鐳。
貼心關注殘疾人生活
作為集美區殘聯副主席的杜鐳,同時也是廈門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兩個地方都有他的辦公室,可他很少呆在辦公室里。他說,殘疾人的家,轄區的臺資、外資企業等有關單位,都是他的“辦公室”。幾年來,他拄著單拐,往返奔走于各部門之間,使千名殘疾人走上就業工作崗位,并貼心關注轄區殘疾人的生活。
因為自己也是殘疾人,杜鐳最能領會殘疾人的心情。去年夏天,他在灌口鎮民政委員的陪同下,來到雙嶺村探望重殘的21歲村民劉紅巖。因父母離異被撇下的劉紅巖患有智障,并且肢殘,而與劉紅巖相依為命的爺爺奶奶已經80多歲,生活自理都很困難,更不用說照顧劉紅巖。屋里黑洞洞的,沒有裝電燈,劉紅巖瑟縮在墻角。看到這一情景,杜鐳落淚了,當即拄著拐杖到幾公里外的小賣部,買來電線、燈泡,請人裝上。之后一有空,杜鐳便來到劉紅巖家中,對其給予生活等方面的幫助。
建立殘疾人加工點
在日常的工作中,杜鐳看到很多臺資、外資企業不愿錄用年紀較大的殘疾人,而一部分殘疾人則因腿腳不便無法到工廠上班。為了解決這些人的困難,2005年,杜鐳在灌口鎮坑內村建立起殘疾人加工點。
杜鐳看到臺資企業義芳鞋廠加工鞋底的工作很適合殘疾人來做,早上送來原料,晚上就可以拿到加工好的鞋底,這對雙方是互惠互利的事。為了促成此事,他一連多日冒著艷陽奔波于企業與加工點之間,公司終于被他的誠意感動了,同意了與加工點的合作。就這樣,坑內村殘疾人加工點終于正式運轉起來。
2006年,杜鐳趁熱打鐵,在后溪鎮也建立起殘疾人加工點。
搭起與企業溝通的橋梁
說到如何安排好殘疾人就業,杜鐳說他還有個“訣竅”,說是“訣竅”,其實是大多數“聰明人”不愿下的“笨功夫”。他說,他并不是簡單地把殘疾人塞給企業就完事,而是經常到這些企業走訪,了解殘疾人就業的表現,對表現好的及時表揚,對表現不好的先給予勸告,不聽勸告者,給予替換。此舉受到企業的歡迎,也真正贏得了企業的信任。如今,經他手安排到企業的近千名員工,大部分都能勝任本職工作。
就這樣,在他的努力下,集美區殘疾人的就業工作獲得大部分臺資、外資企業領導的支持。2005年,集美全區安置120名殘疾人就業,收繳殘疾人勞動就業保障金200多萬,被評為廈門市殘疾人勞動就業先進單位。今年上半年,集美區又已安排80多名殘疾人就業。
今年6月起,廈門市實施《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實施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應按本單位職工總數0.8%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實施后,殘疾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勞動就業形勢更好了,杜鐳也跑得更勤了。不過他說,他心里很清楚,集美轄區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共1900人,其中已經安置的有1700人,還有幾百名殘疾人的就業工作等著他拄拐去落實。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