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對我市9名聾啞男孩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天。剛從市特殊學校畢業不久的他們,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這天一同走進市區一家制衣廠工作,走上了人生的新起點。
母親黃女士
兄弟倆都上班,我放心了
21歲的何育芳和18歲的何育根來自惠城區河南岸街道辦事處馬莊村,18日早上9點20分左右,父親何其明就帶著兄弟倆來到市殘聯康復中心,參加為他們舉行的歡送會。在會上,記者看到兄弟倆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為他們進行手語翻譯,“聆聽”著社會愛心人士對他們的諄諄教誨。會后,兄弟倆先后表示,他們一定會好好工作,幫助家里減輕壓力。
何其明告訴記者,兩個孩子原本健康活潑,大兒子半歲時生病,治療過程中使用藥水過量,耳膜被燒傷。小兒子6歲時,不小心將一顆花生米弄進了耳朵,導致耳膜損傷。孩子意外致聾,讓何其明和妻子傷透了心,他們帶著孩子到處求醫,但治耳病高達20萬元的價錢讓這個以開小賣店維生的家庭望而生畏。他們把孩子們送進市特殊學校學習。
“畢業后,我幾乎天天都在擔心他們,不知道他們畢業后怎么辦。現在在社會的幫助下,他倆有了工作單位,我可以放下心來了。感謝社會,感謝工廠……”母親黃女士激動的聲音略帶哽咽。
學生李志聰
7點鐘就從災區趕來和同學碰頭
身高1.7米的李志聰是孩子們當中惟一帶“彩”的,額頭、眉梢、右胳膊都涂上了紅藥水,顯得與眾不同。原來,他家在惠城區汝湖鎮,前幾天的大雨沖壞了路基,一次外出他從摩托車上摔了下來。看到他身上的傷痕,老師也表示很心疼,但他卻懂事地伸出手指告訴老師自己不疼。
李志聰告訴記者,這天是他第一天上班,昨晚就非常興奮。這天早上不到7點就醒了,一大早便坐車趕來。“由于路難走,在路上就花了一個多小時呢。”記者說他家里受災可以申請晚幾天來上班時,他卻堅定地表示:“我不能不來,我們9個人關系可好了,只要他們在一起,我就不要落下。”
李志聰還是個孝順孩子。他對記者說,以后拿了工資一定會給爸爸媽媽買好多好多東西。
學生路小坤
孩子王當上“一把手”
穿一身球衣的路小坤來自龍門縣地派鎮,記者留意到,他還特趕時髦,后腦勺留了一條4厘米長的小辮子。采訪中記者發現,他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全能孩子,學習、體育、道德等方面都很出眾,也很有威信。籃球打得特棒,今年8月還將帶同學們參加市里舉辦的殘疾人運動會呢。
“看,撒農藥的時候我曬得好黑哦!”提到做家務,路小坤調皮地指著自己的胳膊對記者打著手勢。母親潘女士介紹說,他特別懂事,也能吃苦,每次回家都幫助做家務。有一次跟爸爸到山上給果樹剪枝時,眼睛被蚊子叮到,腫得老高,上醫院打針吃藥一個多星期才好,但是他卻不以為然。路小坤還告訴記者,平時有空他還常一個人去深圳、廣州玩,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制衣廠的歡迎會上,孩子們被要求選出一名班長,剛提出,8個孩子齊刷刷指向了路小坤,并豎起了大拇指,表示讓他來當這個“一把手”。一進到工廠宿舍,路小坤馬上就拿起掃帚打掃起衛生來,忙著掃地的過程中還應付自如地“指揮”伙伴們將行李擺放好,不到半小時,宿舍就變得干干凈凈的,其協調能力可見一斑。
班主任趙倩
實習期過后,工廠決定將他們全部招收入廠
“孩子們畢業后出路如何,家長很擔心,這也是學校一直關心的問題。”班主任趙倩告訴記者,9個男孩在學校就學過制衣技術,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畢業前,他們的就業問題得到熱心助殘人士黃河錚和惠州制衣學校梁秉譽校長等的關注。在他們牽線搭橋下,孩子們在制衣廠參加了為期10天的實習。當時由于擔心孩子們初入社會不習慣,趙倩還專程去做了“全陪”。
“沒想到的是,他們在工廠的表現比在學校還要好,在學校有時不聽我的話,但是在生產線上個個都不甘落后,車衣邊時被指出有一點點沒做好,他們都會耐心地拆了重做。”趙倩高興地說。實習期過后,廠方傳來讓他們歡呼雀躍的消息,由于孩子們的技術不錯,工作勤懇,工廠決定將他們全部招收入廠,和健全人享有同樣的工作環境和待遇。
“孩子們7月初畢業放假后分別回到了自己的家,沒過幾天都紛紛和我聯系,爭著問什么時候可以去上班。”趙倩開心地告訴記者,得知18日,一塊相處了2年的同學們又可以一起生活,他們非常開心。
班主任趙倩表示,在學校,這些孩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呵護。這些男孩子,也會有一些天生的拗勁;在和平常人相處時總愛“察言觀色”,在揣摩別人意思的時候會有些誤差,也會犯一些小錯誤。因此,在走入社會后,適應社會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比普通人要長一些,也會更艱難。但好在他們是一群好朋友一起上班,平時可以互相幫助,相互聊天,因此生活和工作問題都不大。
“他們一定要走過這段磨合期,才能真正面對社會。期間,我們還會和他們保持聯系,也會經常來看望他們。”趙倩說。結束采訪時,記者了解到,為了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工作環境,廠方還特意安排一名同齡小伙子做他們的輔導員,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
文/ 本報記者豐唐瓊 實習生陳曼娜 通訊員孫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