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
30年前,一位女孩在廢墟下被他們救出,而那個截肢后無法及時處理的傷口成了他們永遠的牽掛——
廢墟下截肢的女孩,你還好嗎?
2006年6月10日,家住北京東城區的綦建前和老戰友李江南、譚明聚到一起,說起了30年前在唐山曾和他們有過一面之緣的一個女孩。在那一次見面中,這個小女孩失去了一條右臂,而她留下的傷口成了綦建前和兩位老戰友整整30年的牽掛。
廢墟里截斷女孩右臂
1976年7月28日,一場7.8級的大地震將唐山夷為平地。7月30日,跟隨空軍大部隊來到唐山的綦建前和戰友們,正火速趕往火車站附近執行緊急救援任務。突然,一位大媽沖向行進中的軍車,撲通一下跪在車前:“你們一定要救我的女兒,她被埋在廢墟下一天一夜了。”軍車上的領導當即決定:讓譚明帶領綦建前、李江南等馬上跟這位大媽去救她15歲的女兒。
這是一幢六層樓,倒塌后只剩下不到一層高。已經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右臂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上面還堆積著近兩米厚的磚石殘渣。
那天發生了一百多次余震,在綦建前他們眼前,磚石殘渣等還在不斷地往下砸落。而在短時間內,絕無可能完好無損地把女孩從水泥板下扒出來。危急中大媽決定,把女孩的胳膊鋸掉,能保住命就行了。綦建前他們趕緊從附近的野戰醫院找來醫生,就在廢墟里為女孩截肢。因條件所限,當時手術創面并沒有消毒。
截肢后傷口無法消毒
綦建前和戰友們終于趕在大的余震前,將小女孩救出了廢墟。大媽蹲下身子看了半晌才沉痛地開口道:“她不是我的女兒。”綦建前他們也感到一陣黯然,這其實就意味著大媽的女兒已經死了。沒想到大媽又馬上站起身來,語調堅決地說了一句讓綦建前他們終生難忘的話:“不,她就是我的女兒!”綦建前明白:她倆人的家人都沒了,從現在起兩人合為一家。
此時已到綦建前和戰友的歸隊時間,看著女孩捆著止血帶,紗布上全是血的右臂,綦建前只能無奈地告訴大媽:“你們必須盡快去機場,那里才可以將女孩盡快送往外地救治。手術創面必須盡快處理,否則一旦感染敗血癥,后果將不堪設想。”說完,他們離開了大媽和女孩。
此后,綦建前和李江南、譚明先后轉業回到了北京,他們把對女孩的牽掛和內疚也帶回了北京:當時如果能找輛軍車送她到機場,就可以及時搭上飛機去外地治療了。每每大家相聚談起此事,都心存歉意:不知她現在怎么樣了?
三十年牽掛難以釋懷
轉眼30年過去了,2006年6月10日,綦建前和李江南、譚明商量決定:去唐山尋找這個讓他們牽掛了30年的女孩,以彌補當年的遺憾。
一路上,幾位老戰友心里還在打鼓,若當年女孩沒去機場,她就很難渡過生命的難關。可綦建前認為女孩還活著:她的傷口是經過專業人員處理的,而那個已經把她認作女兒的大媽完全會把她送到機場去,從她當時說話的口氣和她跪攔軍車的行為看,她會對這個女孩負責任的。
6月11日,綦建前和戰友們憑著依稀的記憶,找到了他們當年救人的方位。當地居民被綦建前他們的那段經歷感動,一位不知名的女士自告奮勇帶他們去找人。當地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附近的確有一位45歲左右,在地震中失去右臂的中年婦女。綦建前三人聞言興奮不已。
殘疾婦女讓他們看到希望
他們找到了這位中年婦女,她叫楊桂榮。據她回憶,地震那年她15歲,也是壓在廢墟下被解放軍救了出來。
雖然楊桂榮的經歷和女孩驚人地相似,但楊桂榮不是在廢墟下截肢的。綦建前他們知道,眼前的這個中年婦女,并不是他們要找的那個人。可楊桂榮見到當年參加地震救援的解放軍,禁不住就對綦建前他們講起了唐山像她這樣的殘疾人,是怎樣克服生活的困難,如何堅強樂觀地生活。說著,她還為他們示范怎么用一只手織毛衣。
綦建前和老戰友們看著眼前的楊桂榮,30年前的廢墟下,那個小女孩堅強的表現和那個大媽做出的讓他們震撼的行動,仿佛又浮現在眼前。他們相信:那個小女孩也一定會像現在的楊桂榮這樣健康快樂地生活著。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供本報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