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 | ||
對于那些孤兒和傷殘者來說,那場地震恐怖悲凄,他們寧愿選擇忘卻。但事實是,30年后,他們不僅沒有忘卻,反而更加執著地追憶當年。因為,他們可以努力忘卻災難,卻永遠無法忘卻災難使他們感受到的人間最圣潔無私的愛。 有人說,唐山人在這場災難中最深刻體悟到的東西就是“愛”。其實,從這場災難中體悟到愛的,不僅僅是唐山人,還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最后的憂傷 唐山大地震留給后人的憂傷之一,是4000多名孤兒和3000多名高等級殘疾人。 從踏上唐山的第一天起,我們搜尋的目光就沒有離開過這兩個特殊群體。由于多種原因,直到7月25日,幸虧在唐山工作的老鄉熱情相助,我們才得以走近他們。 地震過后的悲聲中,大批受傷的人員經過搶救,最終達到生活自理的程度。但是,也有3000多人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他們只能在輪椅上度過后半生。而4000個孩子的親人,在巨災的轟鳴聲中突然消失,地震的廢墟上徒留下孩子們嘶啞的吶喊…… 30年一晃而過,那些傷殘的和失去親人的人們,終于走到了今天。這30年,他們是怎么走過來的?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唐山的康復院和育紅院接收了他們。雖然失去了健康,雖然失去了親人,但這些孤殘的人們沒有失去溫暖和關愛。社會各界給了他們長期的無私的幫助,志愿者們幾乎沒有中斷過給他們的慰藉。相對于殘疾人,那些因為雙親失去而成為孤兒的孩子們,更值得同情,他們幼小的心靈首先遭受災難迎頭一擊,然后就突然沒有了依靠,仿佛站在懸崖的風中,隨時都有跌落的危險,是我們社會的大愛拯救了這些孩子。 7月24日,當地媒體報道,當年的孤兒(以最小的一個月,最大的高中生計,今日他們的年齡在30~45歲之間),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他們在自己不同的崗位上成長,成長為共和國的棟梁。這一天,他們相約到一起,買了電視、洗衣機給曾經的育紅院,并且和自己當年的班主任、老師相見。淚雨飛濺,卻全是劫后余生幸福生活的喜悅。場面真的很動人。 還有一個消息讓我們心動,那些孤兒中的許多人,在他們剛剛成人的時候,毅然選擇了參軍。可以想像的是,其中的很多人,當他們很小的時候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當他們長大,發自內心地喊出“感謝親人解放軍叔叔”時,那時候他們一定便做了終生的選擇:當兵。也許只有當兵,才能讓這些充滿波濤的孩子心靈,漸漸地平復下來。 傷殘者和孤兒,如同7座已經成為文物的地震遺址一樣,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在人間的印跡,是歷史的最鮮活的解說者,也是唐山,一座悲情城市、抗爭城市、不屈城市和勝利城市的最后的憂傷。我們記下來,為了不再憂傷。諾思 18處療傷的港灣 震后的唐山百廢待興,整個城市在一點點復蘇,城市里的人們也在不斷愈合著殘缺的肢體和受創的心靈。 根據震后的統計數字,唐山因地震導致的截癱者數量達3817人,這其中有許多人成為家里僅存的生還者。隨即,這一特殊群體的康復和生活成為了唐山人心中最牽掛的事情之一。 也就是在震后的第三個年頭,唐山市及各縣區內陸續出現了18所以救治截癱傷者為主的專業療養院,這些療養院全部由政府出資興建,承擔著地震截癱傷員的醫療康復、心理治療以及協助民政部門制定截癱傷員的救濟政策等職能。這些療養院很快便成為這一特殊群體康復和生活的港灣,位于唐山路南區的唐山市截癱療養院便是18所溫馨港灣里的一處。 記者昨日走進這里時,首先看到的是8名年輕人忙碌的身影。他們身穿統一的黃色T恤,都來自唐山一家政服務公司。昨天一上午的時間里,8名年輕人為療養院提供了義務清潔服務,其中兩名年輕人還主動承擔起了門衛的工作。記者從他們那里了解到,像他們這樣定期前來療養院的志愿服務團隊還有許多。其中,一名姓李的志愿者主動迎上來,愿意為“前來尋人”的記者提供幫助,3年的時間里,他已經和這里的截癱傷者相互熟識,可以準確的報出任何一人所在的病區和床號。 感受唐山精神 李冬梅,地震截癱傷者,受傷時年僅14歲。對于經歷地震的詳細過程,她沒有過多的記憶,只是記得自己蘇醒時已昏迷了4天,是父親告訴她地震的消息,而母親則被埋在了廢墟下。震后經過北京和唐山一礦區醫院的救治后,李冬梅在1981年成為首批入住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的傷者,25年來始終未離開過該院。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進入療養院5年后,高位截癱的李冬梅重拾自己“當體育兵”的兒時夢想投入到體育訓練中,身心得到不斷康復的同時,她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參加輪椅競速、標槍、籃球等比賽項目,并在國際、國內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22枚金牌。 用護士的話說,李冬梅是她們療養院的“寶”,醫護人員為她的精神所感動,其他傷員也在她的激勵下不斷激起生活的勇氣。李冬梅的自強正是唐山這座城市在一步步重建時所擁有的城市精神。 結束對李冬梅的采訪時,李冬梅請記者為她和護士照張合影,她沒有直喚護士的姓氏,而是叫對方“寶貝兒”。從這細節中,記者再次感受到唐山這座城市所蘊含的互助精神。當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唐山地震生還者是在相互救助下從廢墟中脫險的。30年后,這種互助精神仍在持續著。 建院25年來,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建筑面積已達1.2萬平方米,5個病區收治的截癱傷者穩定在80余名,收治截癱傷員共計上萬人次。 問候陜西的醫護人員 在這些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許多截癱病人自強不息,重燃起繼續生活的勇氣。 曾在陜西接受過救治的竇志紅現在就住在唐山市截癱康復醫院。她告訴記者,當年她知道自己的傷勢嚴重后,便有了輕生的念頭。是陜西的醫生搬著小板凳坐在她身邊守護了幾天幾夜,耐心勸導她重新樹立起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 事隔30年后,來自陜西的醫護人員在本月初來到唐山,并準確的一個個叫出了竇志紅和其他傷者的名字。如今,年逾六旬的竇志紅生活在截癱療養院中,依然自強而樂觀,對生活滿懷激情。已變得堅強起來的竇志紅叮嚀記者,給救助過她的陜西醫護人帶回她的問候和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