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呆了7年后,阿建(右)終于走出家門參加了工作
阿建(化名)是1998年畢業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因為心里充滿了對社會的懼怕,7年的時間里,他把自己關進了家里,拒絕社會,更拒絕出去找工作。就在阿建的父母已經完全失去信心的時候,在記者的一篇報道后有了轉折。隨后,八里莊社區和阿建拉開了持續兩年的“心理戰”。
自閉7年不知怎么適應社會
阿建家住八里莊社區,出生于1976年。1998年,他從成都某大學畢業。剛滿22歲的他
被分配到遂寧市某學校當老師。但直到那年的10月,阿建都沒有去當地教育部門報到。“我不曉得咋個跟別人打交道,我也不曉得咋個來適應這個社會。”大學畢業的阿建回到了家里,在家一呆就是7年。7年中,阿建連家門都很少出,每天就在家看電視、睡覺,和父母幾天都說不了一句話。
“阿建以前是我們的驕傲。想不到卻成了無用的兒子。”看著沉默憂郁的兒子,阿建的父母想盡了辦法,但兒子依然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一篇報道讓他思想轉變
就在阿建的父母已經對兒子完全失去信心的時候。一篇報道讓事情發生了轉折。2004年4月28日,媒體以《一個守車人的責任心———每晚11點他扛著自行車上4樓》為題,對阿建的父親覃師傅負責認真的守車態度進行了報道。報道刊出后,覃師傅將報紙放到了兒子的房間。想不到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很少說話的兒子開了口:“爸爸,跟你相比,我覺得我差得太多了。我對不起你們。”兒子的話讓夫婦倆老淚縱橫。
第二天,阿建幾年來第一次走出家門,帶著報紙找到八里莊社區書記廖正華說:“廖嬢,我想找工作,你幫幫我吧。”廖正華一口答應了阿建的請求。
上崗兩月成技術骨干
隨后兩年中,八里莊社區將阿建定為重點幫助對象,希望能夠幫他調整心態。
經過無數次的鍛煉,阿建不再抗拒與人交流,面對陌生人也能比較大方地交談,性格也開始變得開朗起來。
兩個月前,在社區的努力下,阿建在城東的的一家塑膠廠找到了新工作。工作是最底層的一線,很辛苦很累。但阿建堅持了下來。“因為我決心要開始新的生活。”他說。
昨日下午3點,記者跟隨社區工作人員前來看望阿建。剛從車間出來的阿建正在和同事們玩撲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小伙子盡管還有些靦腆,但和同事們有說有笑,臉上笑容燦爛。
廠長對阿建很滿意。“這個娃娃不錯,勤快聰明又踏實。”廠長告訴我們,阿建現在已是廠里的技術骨干。
阿建對記者說,他要在廠里好好學技術,學管理,學做人,讓辛苦一生的父母晚年幸福。
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