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7天,接受了21萬多雙眼睛的“瞻仰”,今天,“神六”要回家了!昨天,“2006成都航天科技展”在最后一天迎來了高潮,共有1.3萬余人涌進了沙灣國際會展中心,一睹“神六”風采。昨晚7時20分,隨著航天展“人氣之王”——“神六”返回艙被“吊”入卡車,本次科技展圓滿落幕,“神六”展品將在今晚啟程返回北京。
“人氣之王”謝幕告別
昨日下午3點30分,按事先公告,展覽停止售票,開始清場。下午4時許,工作人員開始撤展。“嫦娥一號”衛星、火箭模型、導彈發射車……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一件件展品裝箱后搬上卡車。
與任何時候一樣,“人氣之王”返回艙都是最受關注的焦點,昨日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加入到搬運返回艙的隊伍之中。工作人員輕輕劃開圍住返回艙的玻璃擋板,用一塊迷彩布將返回艙遮得嚴嚴實實。
隨后,一輛起重車開進展館。7點20分,工作人員將返回艙吊上卡車。與來時一樣,今晚,這些展品將通過陸路返回北京。據悉,“重量級”嘉賓宇航服已于昨晚空運回京。
讓我的孫兒進去看看
昨日下午4點,展館正式開始清場,工作人員開始拆除展覽支架。可就在這時,一位大爺心急火燎地帶著個孩子跑到了門口,“讓我們進去看看吧。”
“對不起,展覽已經結束了,”工作人員向大爺解釋著,可大爺依然相當執著,“就讓我的孫兒進去看看嘛!”這時,一位工作人員細心地發現,大爺帶來的這個孩子走路一扭一扭的,行動不便,“原來是個小兒麻痹癥患者”。最終,組委會決定“破例”一次,將大爺和他6歲的小孫子領進了展館內,考慮到里面正在進行撤展,組委會還特意派出了2位保安隨行。本報記者 黃穎 繆琴 何海洋 王熙維
本報讀者祝福 今日直達北京
(記者 繆琴 黃穎)天馬行空的科幻畫,激情洋溢的詩句。昨日,隨著2006成都航天科技展的落幕,本報推出的“走近‘神六’”活動也進入尾聲。今日,航天科技展組委會將從中選出10件作品,與“神六”返回艙、喜迎“神六”祝福“神七”萬人簽名布幅一道,送往中國北京航天城。
采訪隨筆
成都航展不會落幕
2006成都航天科技展,“掂量”出了成都市民對科技的那份熱度。
7月24日9時34分,當歷經2200余公里跋涉的“神六”返回艙抵達成都之時,熱心市民們自發組織起腰鼓隊,在能見到返回艙進蓉的第一視角——高速公路入口,列隊等待……
8月10日4時,航天科技展停止售票,開始清場。“來晚了”的彭州男孩陳云鵬隔著玻璃墻,在展館外急得跺腳……
雖然僅僅是兩個平凡片段,但不得不說,在成都,市民對科技的關注與參與,少有匹敵。
航天,科技,這些聽起來有些“高深”的詞藻,在此次航天科技展中,在蓉城市民們心中卻融匯得自然而貼切。開幕首日,1.2萬的參觀人數僅僅是一個開始;歷時17天的“航天盛宴”吸引來21萬人次的“追捧”人群;完美謝幕的2006成都航天科技展的昨天,又刷新了我市科普展參觀人數的最高紀錄。
透過“21萬”這個數字的背后,不難窺見,隨著“高科技成都”建設的深入推進,市民對科技的崇尚與追求,已經成為了成都這座活力城市潛在的創新“基因”。
航天科技展是一根和成都對話的紐帶。或許,數年后,在這群驚嘆中國實現人類飛翔之夢的孩子里,就會產生下一個“楊利偉”!
7月13日,記者在京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李開民時,他不經意的一句話語,卻顯得意味深長:“航展第二站放在成都,是一個很自然,也很有必要的選擇。”
成都與航天事業有著深厚的淵源,四川是全國4大航天大省之一。為推進航天事業在成都發展,成都專門成立了航空航天與核能推進辦。“ 此次航天科技展是‘刺激’我市航天產業發展的一劑強心針,也體現了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市科技局副局長丁小斌如是表示。
規模最大的“神六”實物“大拼盤”;楊利偉的成都“航天之約”……如何讓這樣的“熱鬧”永不“落幕”?市科技局局長陳海元回應了記者的疑問:不“落幕”,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需要有產業的支撐。成都航天讓大家有底氣,我們會說,“神六”實物里面,融入了“高科技成都”的心血。
航展并不僅僅是做“熱鬧”,更多的,是要讓它驅動產業發展。透過航天產業說產業,陳海元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市作為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在國家整體科技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眾多,這些資源是筆無形財富,合理整合,就是一個“阿里巴巴寶庫”。然而,這種整合,并非僅僅適用于航天產業,未來5年,成都將立足市情,打破條塊分割,實現中央與地方、市內與市外、軍工與民用科技資源的有效集成,讓各種創新要素在整合中完美對接。
“神七”飛天,“嫦娥一號”衛星探月……更多的期待,將讓我們對“高科技成都”,拭目以待!
本報記者 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