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時報
本報訊(見習記者 趙策)“我是一個有很多夢想的人,是夢想支撐我走到了現在。”孫杰,人稱“殘疾車王”,是2005年世界和平獎獲得者、中國健康扶貧工程自強不息形象代言人、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勸募管理局局長。他以殘疾之軀駕車登上了珠峰大本營,然后是茶馬古道萬里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募集到了大量善款。
現在,孫杰又有了新的夢想。“也許以后我不會再有像登珠峰那樣大規模的駕車行動了,雖然能籌集到資金,但是能幫助的人太少了,而對于那些受助人,只是給他們一筆錢,并不能幫他們真正解決困難,我要創辦一家自己的基金會。”孫杰的臉上沒有表情,目光堅定而深遠。
像蓋茨一樣辦基金會
“巴菲特為什么把370億美元捐給蓋茨的基金會,是他真的不為名不為利嗎?事實上這跟蓋茨基金會的風險投資基金運作模式有關,蓋茨能讓捐助者的錢再生錢,不斷地去捐助需要幫助的人。”談到即將要創建的基金會,孫杰先講了這一段話,“我要創辦的基金會,就是要運用這樣的運作模式。”
孫杰舉了個例子:巴菲特將錢捐給了蓋茨基金會,比如肯德基向蓋茨基金會借錢1000萬,因為肯德基有信譽,不用擔心不能還錢,基金會可以放心地把錢借出去,但是要求其中的5%以巴菲特的名義進行慈善捐助,這樣,巴菲特的錢事實上并沒有少,但卻有了50萬的捐助。
“我借鑒了這種思想,但我把它跟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了起來。”孫杰說的是他目前正在運作的中國農村新工程,其中已經開展的一些項目就是采用上述運作方式。
“比如我向海爾申請1000萬元的基金,援助200個農戶辦養殖業,然后我可以要求他們用盈利的錢來買海爾的洗衣機或電視機。”談到興處,孫杰的聲音提高了幾分:“本來企業也是要有廣告推廣的,但是現在我是給了企業固定數目的客戶,而需要幫助的農戶也有了錢,還可以有持續的發展,這才是一種良性的資助,是變‘輸血’為‘造血’。我相信這種運作方式企業也會愿意給我們資助。”
財經知識是做公益的優勢
“是的,我行動不便,但這可以讓我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管理我的事業,而且我有別人沒有的優勢。”孫杰這樣說是有原因的,他是中國最早的廣告人,還有著豐富的經濟和金融知識背景,并且投身公益事業也已4年,這些都讓孫杰堅信自己的夢想一定能實現。“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會思考,肯付出。”
由土豆和雞蛋引發的出征
9月9日,孫杰決定“為了希望的希望”再次駕車出征。他說:“小學是教育的基礎,我要讓全社會都來關愛鄉村小學老師,就算一個村小條件再差,只要有老師,孩子們可以獲取知識,但是如果沒了老師,那這所學校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
孫杰說,是茶馬古道萬里行中發現的一個故事催生了這次出征計劃。今年7月,他在藏區碰到了一個用厚土和樹枝干搭成的只有3個房間的小學,一、二、三年級總共只有幾十個學生,老師也只有一個,是一位名叫袁宏的23歲女教師,她負責教3個年級的所有學生。
袁宏家在重慶,一次她探家回來給學生帶了好多雞蛋,袁宏不知道孩子們沒有吃過雞蛋,她也沒有想到孩子們竟會好奇地問她:“老師,這是土豆嗎?”孫杰的聲音低了下去,但是他沒有忘記當時的情景,“說到這里,袁宏的淚水奪眶而出。 ”
袁宏的淚水和不認識雞蛋的藏區小學生讓孫杰決定要“為了希望的希望”先后出征兩次。
“只有教育上去了,才能有真正的新農村。只有更多人了解了村小的真實情況,才會有更多有興趣有資力的個人和企業幫助她們。”孫杰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善良、愛心的一面。可能我們的隨手捐助,就能改變一個村小或一個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