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林
數字不能說明一切,但有些數字可以反映一些基本事實。
我查了一下國家的“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其中關于殘疾人事業表述的幾個相關數字,頗耐人尋味。
“九五”計劃洋洋數萬言,只有第七章第七節的一句話涉及“殘疾人”。這句話的全文是:“制定相應政策,切實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群體和優撫救濟對象的合法權益。”此外,在第五章“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二節“優先發展教育”中提到“特殊教育”。3個字加4個字,一共7個字。
“十五”計劃有了大的改觀。在第六篇第十八章第三節中,有完整的一段話提及殘疾人:“加強殘疾人事業,幫助殘疾人康復、就學和就業,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有35個字。
今年,當我們翻開“十一五”規劃,找到第十篇第三十八章第五節,標題赫然是:“保障殘疾人權益”。這一節是如下一段話:“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殘疾人事業。推動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強殘疾人康復、貧困殘疾人脫貧、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殘疾人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工作,創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共85個字。在這一章里,第一節、第二節、第四節也涉及殘疾人,分別是“建立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家庭扶助制度……”“實施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促進計劃,加大出生缺陷干預力度……”“完善孤殘兒童手術康復、家庭寄養經費投入和艾滋孤兒救助機制。”此外,在第二十八章第四節,有“擴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額”的表述。在“專欄16”里,還將“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納入了“公共服務重點工程”。
從兩個詞,到一段話,再到一個章節;從7個字,到35個字,再到六處一百數十個字,說明了什么?首先,說明了殘疾人的社會地位在逐步提高,殘疾人事業在不斷發展;其次,說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大加強;第三,說明了黨和政府執政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態正在持續穩步地得到改善。
正是這種巨大的變化,使6000萬殘疾人得到了許多利益和實惠。
數字無疑是枯燥的,但恕我再列舉一組數字: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九五”計劃,1996年至2000年,300萬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到了“十五”,也就是2001年至2005年,這個數字是510萬。今年國務院批準的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要求到2010年,830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
數字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我們從這些數字分明感受到,在全國上下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黨和政府會越來越注重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注重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注重關愛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弱勢群體。那么,作為殘疾人,我們理應格外地自強自立,奮發有為,為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