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在搖籃里生活了二十八年的馮小虎〔中〕,是父母心頭永遠的痛。彭瑋蔚 袁云才 攝影報道
這是一個充滿苦難的家庭:大兒子馮小虎今年28歲,從出生起就沒能站立一天,在一個簡陋的“搖籃”(實為一個自制的能搖能推的木椅)里生活了28年,飲食起居全部依賴母親的悉心照料;丈夫馮革新因為16年前的一場意外,腦部受到重創,至今神志不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而作為家庭頂梁柱的母親劉凱希,8年前也罹患乳腺癌,右邊乳房已完全切除。
劉凱希,長沙縣安沙鎮宋家橋村一個普通的農婦,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這個家庭的苦難。如今,她終于嘗到了些許的甘甜——她的小兒子小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河南的一所本科院校,但她卻不得不為這種新的希望奔忙——四處為小旺籌借學費。
一場病讓大兒子坐了28年
1978年12月的一天,隨著一聲清亮的啼哭,劉凱希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然而,兩口子的幸福并沒有持續多久,幾個月后,這個叫小虎的孩子突然發起了高燒,全身發青。劉凱希夫婦慌了神,連忙把他送到縣醫院急診室。7天后,小虎出院了,可讓劉凱希夫婦沒料到的是,這場病竟會讓孩子落下終身殘疾。
慢慢地,馮小虎的四肢開始痙攣,手指扭在了一起,連茶杯都端不起來,他的面部也變得扭曲,至今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劉凱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帶著馮小虎輾轉長沙、廣州等地,四處求醫,但兒子的病情并沒任何改善。劉凱希只得請本村的木匠給小虎做了個“搖籃”。28年,“搖籃”破了又補,補了又破,已換了四五個。
一次事故讓丈夫神志不清
1990年,劉凱希在外做泥工掙錢給兒子治病的丈夫,從十米高的樓上掉下來,七竅流血,昏迷不醒。3個月后,丈夫雖然從鬼門關撿回了一條命,但已造成嚴重的腦震蕩,且高血壓、冠心病等不斷向他襲來,4年前他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最終因精神壓力太大而漸漸神志不清。丈夫對她也很兇,有次因為言語不和,猛的一拳打到她肩膀上,現在那個地方還是青的。
一次癌變讓她失去半邊乳房
1998年,身體一向健康的劉凱希突然覺得乳房腫痛難忍,到醫院一檢查,是乳腺癌。“聽到癌癥這兩個字,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劉凱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由于癌細胞已擴散,劉凱希的右乳房被完全切除。這次手術花了一萬多元,還沒等完全康復,劉凱希就出院了。“少用一分錢就是一分錢,何況家里還有兩個人要照顧。”劉凱希對記者說道。
一個人撐起一個苦難的家
這個死里逃生的普通農婦,成了一家的頂梁柱,也是全家惟一的勞動力。每天天剛蒙蒙亮,54歲的劉凱希就從床上爬起來,給大兒子馮小虎刷牙洗臉,為一家四口張羅早飯,給16條豬喂食;上午,她背著一個草簍子出了家門,打足一天的豬草,備足一天用的柴火;中午回來做好飯菜,她又頂著烈日到田間勞作;日落西山,劉凱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做飯、為兒子洗澡、喂豬、給丈夫煎藥……
當記者問她什么時候覺得最苦時,這個善良的女人流淚了:“你要這樣問,我真的答不出,天天都是苦啊!”馮小虎四肢嚴重痙攣,每天劉凱希光是幫他洗澡就要花一個多小時。小虎雖然沒有行動能力,可是不聽使喚的四肢卻頗有力氣。由于長期呆在搖籃中,他煩躁不安,時不時扭動脖子、晃動身子,將搖籃搖得吱嘎響,腳背上蹭得皮開肉綻。劉凱希給他敷藥、換鞋子,稍不小心就會被他亂抖的腳踢到。“好幾次我被他踢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記者看到,劉凱希略有些浮腫的手上,到處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
而長年“牢獄”般的生活,讓馮小虎的脾氣十分古怪,其智力也只相當于一個幾歲的小孩。“他時不時罵人,你說他幾句,他就發脾氣,記恨在心。結果等你抱著他上廁所時,他趁你不備,張開嘴狠狠地咬你一口。一年下來,我要被他咬幾十次。”說到這里,劉凱希的眼淚又簌簌流下來。
一個喜訊讓她四處奔忙
“想起20多年來受的委屈,我也曾想到輕生。可是想想這么多年都挺過來了,何況還有小兒子正在讀書,我要是走了,他怎么辦啊!”說到小兒子小旺,劉凱希的臉上才稍稍有了點笑意。
小旺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從小成績很好,“今年考上大學后,他跟我說,我這輩子過得太不容易了,他想輟學去打工賺錢,讓我過幾天好日子,我沒肯,拼了命借錢也要送他讀書。”記者到劉凱希家采訪時,小旺到城里去買到鄭州的火車票。然而,母親卻正在為籌措他的學費而發愁。
一個心愿望好心人成全
雖然馮小虎現在體重不足35公斤,可對于現年54歲的劉凱希來說,這個重量已不在她的承受范圍之內。“每天抱上抱下至少要四五次,我年紀大了,真的搬不動了,這個擔子誰來接呢?”劉凱希的言語里滿是憂慮。
“我嫂子實在是太苦了。她做乳腺癌手術和生病時,我們幫她照顧小虎,只有幾天,就把我們累得要死,實在做不來。可我嫂子一做就是28年哪!”訪談間隙,劉凱希的弟媳在一旁說道。
“現在醫學這么發達,小虎的病說不定可以治好。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好心人能幫助小虎重新站起來。”劉凱希懇切地說,如有好心人幫忙,可撥打電話13319547677或13367311808跟本報記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