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科技產品特別是輔助科技器具,是讓殘疾人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須用品。我國約有6000萬殘疾人,但輔助科技器具配備率卻不到10%。日前,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中國科學院共同實施的“科技助殘行動計劃”讓我們看到了改變這種狀況的希望。
現狀——輔助科技器具嚴重不足
有許多殘疾人,由于缺少輔助科技器具,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甚至連上街、串門都變成了一種奢望。
由于輔助用具的缺少,我國殘疾人中的大部分得不到康復。例如,聾兒難以配到合適的助聽器,缺乏聽力訓練場所;許多肢體殘疾者得不到輔助器械;很多智力殘疾兒童得不到早期智力開發和功能訓練。除了助殘器具缺乏外,許多國內生產的器具也因技術不過關而不能使用。
行動——緊急研發急需的科技產品
“許多國外生產的輔助科技器具,從科技水平上看,其實并沒有太大難點。”對于我國殘疾人輔助科技器具奇缺的問題,有關專家認為:“我國之所以沒有研發出相關的產品,主要是因為社會與科技界關注得不夠。”
可喜的是,這個問題正在得到解決。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發起了“科技助殘”行動,計劃在短期內研發出一批殘疾人急需的科技產品,在中遠期繼續開發與殘疾人事業有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產品,從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中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研發的是眾多殘疾人迫切需要的產品。在研發中會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使產品真正做到讓所有的殘疾人能都會用,而且用得起。”
聽力言語殘疾人是我國最大的殘疾人群體,有2000余萬。因此,在第一批正在研發的產品中,有不少是服務于聽力言語殘疾人的。人工耳蝸是不少聽力障礙者急需的產品,這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新技術的電子裝置。人工耳蝸利用植入內耳的電極,繞過內耳受損的部分,用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可使患者重獲聽覺。這種裝置國內尚無研發,屬于高尖端技術,一旦國產化成功,必將替代國外昂貴的產品,是我國眾多耳聾患者的福音。
困難——把產品送到殘疾人手中
“如果輔助科技產品有了,但是送不到殘疾人手中,那等于沒有這種產品。”不少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都提出了共同的憂慮。因為輔助器具是一類特殊產品,種類多,特異性強,生產批量小,很難按照一般商品銷貨和供貨。過去,由于對輔助器具開發不理想,產品老化,性能單一,質量不好,因此市場很不活躍,銷量不好,有些產品甚至很少人購買。而企業因為不能營利,也就越來越不愿意生產,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
那么在國外是什么情況呢?有關專家介紹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僅輔助器具廠商可以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同時國家還會給購買輔助器具的殘疾人一定的補貼。然而這對于我國國情來說,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中國殘疾人用品開發供應總站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讓殘疾人真正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必須出臺優惠的政策,鼓勵輔助科技產品市場化。”
為了使更多的殘疾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中國殘聯計劃在2010年內,建成遍布全國的省—市—鄉的輔助器具服務體系,在300多個地市級的城市建立輔助器具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