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兒童心理康復中心老師陳健蕓面對著一群特殊的孩子,以非凡的愛心和耐心為他們開啟心靈之門,攙扶他們走出自閉的黑暗城堡
她用愛喚醒“小雨人”沉睡心靈
本報記者劉永新實習生葉奕韻文/圖
她畢業于師范專業,可她的工作崗位卻不在學校;她還在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病房里工作過半年,但在那里她很幸運沒有被患者打罵過;她現在的工作單位是深圳市兒童心理康復中心,面對著一群特殊的孩子——“小雨人”(自閉癥患兒),攙扶他們走出心靈的自閉,陪他們一同找尋突出孤寂重圍的光明……
教師節的前夕,27歲的陳健蕓坐在記者對面,旁邊的同事說:“記者要拍照片的,小陳快涂點口紅!”“還是不用了,我不習慣化妝”,她笑笑拒絕了。她是個地道的深圳姑娘,可走在街上,沒有幾個人能看出她是一個本地人,因為她太不時尚了,深圳很多時尚娛樂的地方她都沒去過。她至今無暇顧及自己的終身大事,卻常被孩子們脫口而出喚作“媽媽”。她說,在康寧醫院兒童心理康復中心現已有十多個和她從事同樣工作的老師,她們都很敬業,她只是其中的小小一分子。
為執教鞭苦讀專業10年
1997年,陳健蕓從深圳市教育學院幼師專業畢業后,就分配到市衛生系統一家公立幼兒園工作。在同窗姐妹們忙著拍拖、轉行的時候,她卻選擇了去報考華南師大學前教育大專自學考試。教書不像修筑橋、隧道那樣照本機械宣讀,而是飽含感情的心靈對話。教學中遇到個別因行為、習性特別而被稱為“笨小孩”的孩子,她對他們特別留意,她的耐心總能讓她找到開啟他們心靈的辦法。
照著自己的教學設計親手制作教輔、教具、益智玩具是陳健蕓的一大愛好。2000年秋,當她順利拿到華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的專科畢業證書時,她已經又感覺自己的“手腳本領”追趕不上自己的“頭腦速度”,在她自己研制的教學程序里,有太多的益智環節需要有相應的手工教具來體現和幫助完成她的設想。于是,她接著又參加了成人高考,成為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名成考本科生。
2002年,陳健蕓原所在的那家幼兒園因機構調整關停。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她本可以和同事們一樣選擇改行到效益好的市屬政府大醫院。但是,面對突然來臨的“機遇”陳健蕓沒有些許興奮,她不舍得放棄自己深愛的專業。她的想法和同園的大姐王晉濤老師不謀而合,王姐問她:“想好了?多低的工資也愿意?去給精神病患者做輔助心理工作愿意嗎?”她果斷回答:“當然!”
到精神病院從事“心靈工程”
2002年12月,之前毫無準備的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胡紀澤,破例“收留”了“闖宮”毛遂自薦的王晉濤老師和陳健蕓。這是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陳健蕓開始被安排在康復部開展精神患者做康娛活動,幫助豐富患者精神生活。“陳健蕓去康寧醫院工作了!”朋友們對她的選擇震驚而難以理解,但陳健蕓卻興致勃勃。她和新同事們打成一片,他們自己動手把一個廢舊的病房改造成康復期患者們的娛樂活動區。粉刷墻壁、設計彩繪,一個月后,一個五彩斑斕、充滿歌聲笑語的康娛樂園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啊!簡直是個春節晚會的舞臺現場啊!”康復患者們對新來的“小陳老師”喜歡得不得了,直夸她心靈手巧,他們像無邪的孩子,仰望著這個把快樂帶到他們身邊的“落凡仙子”。那段日子,她天天晚上一身泥灰油漆地擠公交車回家,常常被路人當成剛收工的農民工,嗅著自己一身的汗臭與油漆的混合味道,她覺得自己很滿足,因為還算沒有丟棄自己最在行、最拿手的專業。
“我是醫院里最特殊的一線人員:我穿著護士服,卻不戴護士帽;我做和護士們一樣的工作,卻聽著別人喊我‘老師’;有人提醒我精神病患者會打人,但是我在那里工作了近半年,卻一次也沒有被打罵過。”回憶那段往事,陳健蕓臉上漾著淺淺微笑。那段日子,陳健蕓在學校所培養的文藝才干、活動組織能力、節目策劃設計本領都派上了用場,她天天陪著患者們唱歌、編舞、做游戲,陳健蕓的到來喚醒了患者們對外面世界的美好回憶,他們的病情也越來越明顯好轉了。
新年到了,一些患者的家人出于種種原因,沒有接他們回家團聚。陳健蕓穿梭在病房,嗅到了這股濃濃的傷心氣息。她走過去輕拍著他們的后背,關切地說:“好啦,不傷心,不是還有我在這兒陪著你們嗎?我們一起做游戲好不好?”有她在,患者們很快破涕為笑,她拉著他們一起跳兔子舞,領他們高唱《人生總在風雨后》,歌聲溫暖了每一個人,陳健蕓感覺自己不僅是他們的老師,還是他們不離不棄的朋友。
耐心為自閉癥患兒開啟心靈之門
2004年5月,市康寧醫院籌劃已久的“深圳市兒童心理康復中心”進入開業前的最后準備階段,而現成的老師只有王晉濤和陳健蕓兩個女子。她倆一手包辦了設計、制作,沒有請一個設計師傅或工人,康教中心的庭院里、走廊上和教室的所有繪畫、飾物都凝結著她們的心血。
兒童心理康復中心為市康寧醫院兒童心理科的一個下屬康復部門,收治的孩子基本都是自閉癥或孤獨癥患兒。那些都是非常特殊的孩子,刻板、缺乏想象力、不能與他人交流互動、拒絕與人接觸,有的伴有聽力和視力障礙,有的智力發展停滯、喪失語言功能。陳健蕓查了許多資料,還買了一堆心理醫學方面的書籍,她像推開一扇漆黑的大門,看到了這個世界里某個陌生而漆黑的角落,有這么多孤獨、寂寞、無法與人溝通的孩子,靜靜地坐在這里,用不能專注的眼神,渴望著她的幫助。
兒童心理科的舒明躍主任、兒童心理研究室的楊志偉博士等專家,都成為陳健蕓最好的老師,她不斷向他們請教、學習,以提高自己水平。專家們說,自閉癥發病率在我國達到萬分之五,全國現有自閉癥患兒約50萬,而且正在逐年增加。陳健蕓看著家長們淌著傷心的淚把他們的小天使一個個送到中心來接受康復訓練,她感到一種無形的責任,她一天幾十遍地教他們怎么喊“媽媽”、“爸爸”,如何記住刷牙的動作程序,哪怕他們一天只有一點點進步,她都會為此特別開心。
兩年前,中心收治了一名叫“忠忠”的6歲孩子,他是一名典型的自閉癥患兒。忠忠不能與人相處,但獨處不足兩分鐘就又無法讓自己平靜,他不會講話,但常突然“驢頭不對馬嘴”地“亂冒”一通電視廣告詞。經康寧醫院專家鑒定,忠忠為“中功能”孩子,得當的訓練將對孩子有很大好處。這個孩子成為陳健蕓長期跟進教育的一名患兒。陳健蕓遵照舒明躍博士的意見,帶忠忠有意接觸生活中的各類事物,并終于發現他對電子、電器特別敏感。根據這一信號,陳健蕓對忠忠進行不厭其煩的“聽指令”訓練,讓他去操控那些安全范圍內的電器,然后教他把用過的電器詳細畫出圖來,標注上按鈕、插孔等的對應位置。果然,小忠忠迷上了電子、電器,他回到家把家里所有電器的說明書“研究”了個底朝天,并把說明書上的示意圖和操控標識全部準確無誤地背寫下來。
“他在這方面的超常能力已經超過成人,他才只有8歲,他將來可能成為這方面的人才”,陳健蕓告訴記者說,這個孩子她已經跟蹤培訓兩年了,忠忠身上出現了自閉癥患兒康復的巨大奇跡。在老師的反復指導下,不久前忠忠還獨立為媽媽做了一次午餐,“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也是我們康復中心全體專家、老師的天使!”陳健蕓說,送到這里來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康復效果,他們中很多人還被發現在某一方面有非凡的才能,他們雖然一開始可能幾乎還不會喊聲“媽媽”,但他們的智力系統里一定還有沒被解開的密碼,她要通過自己和孩子們的努力告訴世人:自閉癥的孩子不是“沒救了”、更不是他們所說的“傻子”;他們不是社會的棄兒,他們有希望成為社會的寵兒!
記者問起陳健蕓在兒童心理康復中心工作的體會,她說:“能入這一行的人,都必須是非常有愛心、耐心與奉獻精神的人,我的每一位同事都了不起,她們是我的榜樣,我們很開心能在一起做這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