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米的刺繡作品《清明上河圖》被平鋪在桌子上,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上面的人物千姿百態,有的在市場上做買賣,有的在飯館里吃飯,有的抱著孩子逛街,一派人聲鼎沸的繁榮景象。
作者周云云是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受到母親的影響,她從16歲就開始學習刺繡,這幅《清明上河圖》是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的。肢體殘疾的周云云為此吃了很多苦,當時每天要刺繡12個小時,一根小小的繡花針讓她體驗到許多酸甜苦辣。
《清明上河圖》被周云云視為珍寶,她說有人曾要高價買她的作品,她一直舍不得賣。如今的周云云已經是一個小老板,在親戚的幫助下,她在2004年初創辦了珍繡閣刺繡店,采用平針、亂針、滾針等幾十種針法精心繡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譽為“永樂刺繡”。除了《清明上河圖》,周云云還創作了多幅其他作品。
在電子裝配與測試競賽場地,43歲的臨汾人楊保平被圍在中央,選手中只有他一個人是坐在桌子上參加比賽的。桌子上擺著改錐、鉗子、電焊等工具,楊保平的腳靈巧地使用著各種工具,夾起鑷子,用鑷子再夾其他東西,有的材料只有針一般的細。楊保平只顧著低頭比賽,旁邊不時有工作人員幫他擦汗。據介紹,身殘志堅的楊保平不但會用腳裝收音機,平時還能用斷臂和腳開車,讓許多人覺得非常神奇。
與楊保平不同的是,賽場的一名視障殘疾人則把電路板放在離眼睛只有一厘米的地方進行安裝,方寸之間,難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像。
山西省常務副省長范堆相說,職業技能是殘疾人實現就業的基礎和前提,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和自身缺陷,向大家展示了精湛的職業技能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全社會都應該積極關心和支持他們,為他們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條件。
殘疾人代表說,盡管他們身有殘疾,但他們仍要體現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藝。據介紹,118名殘疾人將參加計算機組裝、網頁設計、服裝裁減、工藝美術等6類12個項目的比賽,優勝者將獲得山西省級勞動部門頒發的技術等級證書。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