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報
5歲右腿殘疾,在人生道路上他靠雙手爬行和拐杖行走34個春秋,期間他打過短工、開過商店……近幾年,他和同樣是殘疾人的妻子一起在永德縣城開了一家“888盲人按摩指導中心”,用他們的雙手把“健康”送給了近16000名患者的同時,也養活了自己一家人。
“你得了結腸炎,主要是要推拿好上腕、中腕、下腕和氣海穴4個部位……”、“你的腰肌勞損主要是要對腰椎進行推拿按摩……”在永德縣縣城的“888盲人按摩指導中心” ,用拐杖支撐身體的楊再忠正在為病人診斷。
![]() |
6年來夫婦倆服務過16000余人
![]() |
用雙拐書寫精彩人生
感冒使得右腿殘疾
5歲以前,楊再忠的童年也是在美好中度過的,但5歲時的一次發燒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的醫生給他的臀部注射了一針后,第二天,他的右腿就站不起來了。厄運令楊再忠的父母不知所措,盡管他們想盡辦法,可楊再忠的右腿還是沒有轉機。
直到7歲,楊再忠行走只能用爬,看著同齡的小朋友們活蹦亂跳,他不只多少次流下了傷心的淚水,有時甚至覺得自己來到世上是多余的。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當他看著同伴們一個個走進學堂,已經7歲多的楊再忠終于按捺不住,向父母提出要上學的請求,可家人擔心他行走不方便,在家里也好有人照顧,但楊再忠堅決不愿呆在家里,他對父母說:“我除了右腿不能行走外,其余的跟別的小朋友都一樣,請您們給我上學吧,只要您們給我一根拐杖,我就能行走。”經過他的一番懇求,父母終于被感動,允許他上學。從此,一根拐杖代替他慘痛的右腿伴隨著他行走人生。
編織成了生計之本
初中將要畢業,困難的家庭使得楊再忠放棄了求學夢。回家要做什么?出去打工?連行走都困難誰敢要?在家里靠父母養著?自己已是十多歲的人了,那活著還有意義嗎……一連串的問號在楊再忠的腦海里徘徊。
“我的雙手不是好好的嗎?”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里,做編織,他找到村里會編織的老人拜師學藝,楊再忠很快學會了簸箕、筲箕、篩子、凳子等農用竹具的編織。由于當時人們都忙其他生計,很少有人做這種活,加之他編織的竹具美觀、質量好且編織的速度快,深受群眾的喜愛,村民們都樂意請他去編竹具,竹具編好后多少給他一點錢。他成了給別人做短工的殘疾編織工。
做短工幾年下來,楊再忠有了一點積蓄,他用這些微薄的積蓄開起了一個小商店。這時,看他“事業”有成,一位女子也主動靠近了他,后來兩人結婚生了孩子。可沒過幾年,不知是什么原因,慢慢地請楊再忠編竹具的人少了,小商店也頻臨倒閉。1999年,妻子帶著一個孩子離他而去,他只有帶著兒子勞碌奔波。
夫妻按摩撐起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還是他的老本行使他再次成家立業。
2000年1月,永德縣殘聯聽說楊再忠會編織,就送他到昆明參加全省殘疾人技能編織大賽,并獲得了第三名。在比賽期間,他聽說省盲人按摩指導中心免費培訓殘疾人學按摩,回家后他把兒子交給父母代管,就到省按摩中心學習按摩,當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學習按摩中他認識了雙目幾乎看不到、小他14歲的校友李金芹,兩人情投意合,最終走到了一起生活。
2000年7月,楊再忠和李金芹的“盲人按摩中心”在永德賓館開業。由于兩人為人誠懇,按摩認真,上門找按摩的患者絡繹不絕,楊再忠告訴筆者,以每天最低按摩6人計算,開業6年多已按摩了近16000余人。為了更好地為按摩患者提供服務夫婦倆還先后多次到省市進行醫療按摩培訓學習,并拿到了中級資格證書。
“做人難,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艱難。”楊再忠說,“妻子雙目失明,每天早晨我拄著拐杖把5歲的小兒子送去幼兒園,再上街把菜買回來,才能‘工作’,做飯、接兒子也是我包。我很知足,因為我和正常人一樣有一個家,還有自己的事業。”
劉自學 通訊員 李成雙 攝影報道(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