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節晚會上的《千手觀音》
茅迪芳博客中提供的《吉祥天女》劇照
甘肅省藝術學校版本的《千手觀音》
“我是著作權人”
張繼鋼,總政歌舞團團長,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藝術指導 關鍵年份:2000年 2005年4月,張繼鋼作為《千手觀音》的編導接受媒體采訪,他介紹了這個節目創意的來由: 張繼鋼在游覽各地名勝古跡時發現,很多地方都有“千手觀音”這樣一個形象。“一個頭,有很多只手,這個直觀的形象讓我感到非常美麗,我總在想這樣一個形象搞成舞蹈形式一定將有獨特魅力。”這便是《千手觀音》最初的意念。 2000年,張繼鋼正式成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藝術指導,那年為了美國的一次演出需要排一個舞蹈,突然,一個想法從張繼鋼的腦子里跳了出來——“我要創作《千手觀音》”。 不久,便直接誕生了《千手觀音》的第一個版本,那時候整個舞蹈只有12人。2004年,《千手觀音》作為指定節目必須出現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的中國8分鐘上。張繼鋼覺得僅僅12個人太過單薄,于是他向殘聯領導要人:“我要40個聾啞人來當演員。”當時的殘聯劉主席向張繼鋼求饒:“我們團最多能給你9人,而且都是男孩子。”無奈之下,21人版本的《千手觀音》出現在了雅典。 2005年春節晚會捧紅了舞蹈《千手觀音》。2005年2月,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向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申請了《千手觀音》12人版、21人版版權,著作權人為總政歌舞團團長張繼鋼。 “我是創作和指導者” 劉露,原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編導 關鍵年份:2000年 2005年7月,原北京戰友歌舞團編導劉露,向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自己為《千手觀音》的作者。 聲稱是12人版編導 劉露訴稱,2000年6月底自己應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我的夢》歌舞晚會總導演李福祥邀請,為12名聾啞姑娘創作了“千臂觀音”、“半臂觀音”、“短臂觀音”、“蓮花造型”等具有獨創性的舞蹈動作所組成的舞蹈作品,并指導12名聾啞姑娘排練,最終形成了12人版本的《千手觀音》舞蹈作品。2002年12月她又以12人版的《千手觀音》為基礎,為18名聾啞姑娘編導了《千手觀音》的舞蹈。她稱,200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在沒有任何人事先正式通知自己的情況下,出現了21人版的《千手觀音》舞蹈演出。 劉露認為,自己才是12人版《千手觀音》舞蹈作品的作者,21人版的《千手觀音》是在未經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稍加改動,該改動并不具備實質性的創新,只是換了音樂增加了演員人數而已,因此,不足以構成一個新作品。劉露認為,張繼鋼的行為侵犯了自己作為作者的署名權,請求法院確認自己為舞蹈作品《千手觀音》的作者,并判張繼鋼向自己支付精神損害賠償費人民幣5萬元。 被指只是排練老師 對此,被告張繼鋼辯稱,2000年5月,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委托其創作新的舞蹈作品《千手佛》(最終命名為《千手觀音》)。大約從2000年7月初開始,他陸續邀請和指定不同專業的主創人員、輔導老師和排練老師,確定了舞蹈《千手觀音》演員人數為12人。由于當時藝術團的聾人舞蹈演員跳舞水平還處在業余狀態,必須找一位曾受過專業舞蹈訓練的女演員來輔導、排練,經李福祥推薦,他同意由劉露和手語老師王晶共同負責排練《千手觀音》。他對音樂進行了具體分析并編創舞蹈動作(包括“千手觀音”、“蓮花觀音”的動作畫面、舞姿開端、隊形變化、造型連接、節奏處理等),也多次親自到排練廳給聾啞演員排練,不斷創作新的畫面和動作。《千手觀音》首次在21世紀劇院舞臺合成(包括演員調度、舞美、服裝、燈光的綜合把握)均是由他調度決定,從而完成了舞蹈《千手觀音》第一版(2000年版)創作的全過程。劉露只是該舞蹈的排練老師,并不承擔獨立的創作工作責任;舞蹈《千手觀音》的第二版和第三版更是與劉露沒有任何關系。舞蹈演員證據模糊 審理當中,《千手觀音》領舞演員邰麗華為張繼鋼出具了書面證詞,稱:“我們每天主要由劉露老師和王晶老師負責帶大家排練,每排完一小段,張繼鋼、李福祥老師及劉小成副主席、王原團長等來審看并提出意見。在整個排練過程中劉露老師把她排出來的段落讓張繼鋼和李福祥老師審看,有時張繼鋼老師會一人到我們的排練廳看看并親自給我們排練。比如說《千手觀音》開頭的幾個手臂動作,他對大家提出要求把自己的手臂緊緊藏在每個人的背后,這樣可以讓觀眾看不到我的后面還有幾個人;還有‘千手觀音’、‘孔雀半開屏’、‘蓮花觀音’等。” 劉露也曾經提交12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中的演員張黎、林玲、王瓊、朱蓉、謝玲、韓婷、駱麗君7人的書面證言,證明“原告于2000年7月至8月獨自創作排練女子群舞《千手觀音》的過程”,但所有的證人均未出庭,且證言內容缺少證人親身感知的事實,而是代以評論性的語言。如韓婷證詞中說:“2000年七八月份,劉露老師為我們12位聾啞女孩創編了舞蹈《千手觀音》,是劉露老師為我們辛苦創作的舞蹈,為期兩個月的時間,但劉老師確對我們所付出和辛苦太多太多……在這里,我只能真誠的說一聲謝謝了,辛苦了。劉老師你對我們創編的舞蹈《千手觀音》付出的一切。我會深刻留在心中。”張繼鋼對此提交了韓婷的補充說明:“我是2000年《千手觀音》的演員,當時我不知道領導的分工,我給劉露的證明是在不知道打官司的內情下寫的。” 一審敗訴二審無果 2006年6月,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原告劉露提出的訴訟請求,劉露向上級法院提出上訴。2006年8月,此案二審開庭,《千手觀音》的領舞邰麗華出現在證人席上。可她剛一落座,劉露的代理律師便提出異議:“法官,我們認為邰麗華的助手為她做手語翻譯,她們之間存在利害關系,這會影響其證詞的公正性。”由于手語翻譯得不到對方認可,邰麗華于當日沒能成功作證。在連續審理了4個多小時之后,劉露和張繼鋼均堅持認為《千手觀音》是自己單獨創作完成的舞蹈作品,因此法庭主持雙方和解失敗。此案將另行開庭審理。 “《千手觀音》來自敦煌” 高金榮,原甘肅省藝術學校校長,國家一級編導 關鍵年份:1991年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就舞蹈《千手觀音》進行版權登記的消息在甘肅省藝術界激起強烈反響。原甘肅省藝術學校校長、國家一級編導高金榮首先公開聲明,舞蹈《千手觀音》最早來源于甘肅,原創于甘肅省藝術學校,自己是《千手觀音》的原創人。 1991年,在甘肅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甘肅省藝術學校87級學生表演了高金榮編排的教學劇目《敦煌手姿》。高金榮介紹,這支舞蹈運用手勢基本動作和手臂基本動作創作,塑造一尊善良、慈祥的菩薩形象,用千臂送給人們幸福和吉祥。高金榮說這是最早的《千手觀音》舞蹈。1197年甘肅敦煌女子舞團成立,高金榮又對這一舞蹈進行重新排練,在原有基礎上更突出了千手變化的造型。1998年這支舞蹈在北京演出時,接受舞蹈史學家王克芬的建議改名為《千手觀音》。2003年甘肅省藝術學校演出的《千手觀音》舞蹈在全國第七屆桃李杯大賽中獲得群舞比賽三等獎。 高金榮稱,央視春晚版《千手觀音》的創意、名稱、主體動作都和自己的創作有相似之處。《千手觀音》是她在教授敦煌舞的過程中,通過“佛手指”、“蘭花指”、“彎三指”、“翹三指”等手勢和手臂的訓練中,由莫高窟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產生靈感而創作的。突然間,自己20年苦心創作的成果變成了別人的,對這一事實無法接受。 2005年3月,甘肅編導高金榮起訴張繼鋼,要討回《千手觀音》的演出權。 “我才是原創者” 茅迪芳,原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編導 關鍵年份:1987年 近日,年過七旬的舞蹈藝術家茅迪芳開博客,聲稱自己才是《千手觀音》的原創者。她的女兒、演員馬羚也站出來力挺母親。 2006年9月22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受理了茅迪芳訴張繼鋼、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侵犯其舞蹈作品著作權案。茅迪芳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權、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人民幣100萬元。 兩個起訴人都和她有關 在2005年央視春晚上,21位聾啞演員將舞蹈《千手觀音》演繹得美輪美奐。當晚馬羚全家圍坐在大廳里一同觀看了《千手觀音》。演出之前,全家人都清楚地知道,職業舞者劉露早在2000年就將茅迪芳編導、自己領舞的《吉祥天女》教給了殘疾人藝術團。馬羚說:“當時媽媽很高興,一個勁地贊嘆這些殘疾姑娘太可愛了,將她的作品表現得太好了,她們的表現甚至比當年劉露那批職業舞者都要好……” 然而,接下來“事情就不那么美好”了,甘肅著名編導高金榮首先發難春晚舞蹈《千手觀音》編導張繼鋼,告他剽竊。“媽媽這才知道張繼鋼對《千手觀音》進行了版權注冊”,馬羚稱高金榮編導的《千手觀音》她們全家人都沒看過,但“高阿姨是媽媽的故交”。 據馬羚回憶,1973年左右,即將離開舞蹈界的高金榮曾多次在茅迪芳家留宿。“媽媽和高阿姨坐在我家床頭,媽媽將她所搜集的云南舞蹈動作及韻律加入敦煌壁畫和雕塑造型中,演變成舞蹈創作,這一切不知高阿姨現在是否還記得?” 在高金榮與張繼鋼打官司期間,眼里揉不進沙子的茅迪芳給劉露打了個電話。在一旁聽電話的馬羚震驚了,“劉露承認借鑒,卻不承認剽竊!”馬羚說:“我不明白,劉露關于借鑒和剽竊的界限在哪里,她的‘借鑒’超量了,是全搬啊,無論造型、細節、長甲,靜態過渡到動態的云南舞蹈動作等,而春晚《千手觀音》同樣是全搬媽媽的作品,如果這也叫‘借鑒’,那么這世上就沒有‘剽竊’這個詞。” 舞蹈雛形是《吉祥天女》 茅迪芳,著名舞蹈導演,上世紀50年代赴捷克斯洛伐克學習舞蹈,曾出任甘肅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后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現已退休。作品有電影《阿詩瑪》和電視劇《西游記》的舞蹈。 茅迪芳的博客開于本月初,她在文章中介紹,自己的《千手觀音》最初名為《吉祥天女》,創作于1987年8月,為12人版,排演的時候,還被稱作“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大佛”等。“1987年,劉露學習并領舞了茅迪芳的《千手觀音》原版作品。2000年劉露將學來的《千手觀音》教給了殘疾人藝術團。” 茅迪芳認為,張繼鋼春晚版《千手觀音》完全照搬了《吉祥天女》中的三點獨創:首先,演員手上的長指甲是原壁畫或雕塑中沒有的;其次,演員手中繪畫出一只眼睛是茅迪芳冥思苦想后的原創;最后,從靜態的千手觀音到動態的舞蹈中使用的連貫動作為中國西南舞蹈、印度舞蹈、霹靂舞的綜合。茅迪芳統計出兩部作品相同的動作場面達26處,并在博客給出照片進行證明。 |
|
稿源: 北方網——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