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殘疾人》記者 陳 燕
初識手語:因美麗而參與
凡是在北京大學校園生活、學習過的人,都不會不知道一個叫做“三角地”的地方。這不足幾平方米的地界,簡直就是個超密集的信息發布中心:哪個系要舉辦什么講座、學生中誰誰有二手電腦要出售、誰誰丟失物件拾金不昧者有回報……各種公共信息、個人信息一應俱全。
2003年新學年初始,國際政治系新生,來自福建的女孩洪浩嵐被三角地的一張海報吸引住了:學生社團“愛心社”的 “助殘組”開辦手語教授課。好奇的小洪旁聽了一節: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美麗又神秘的語言!從此,她對手語的興趣一發不可收。
小洪加入了“愛心社”,參加了社會上的各種助殘活動,也去了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在那里,見到了許多聾人學生,也認識了一些能用手語和聾人學生交流的健聽人老師、學生。“愛心社”的同學發現,占殘疾人比例三分之一還多的聾人,因為存在交流上的困難,加上地域形成的手語差異,和其他類型的殘疾人群相比,他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世界里。2004年,作為北大“愛心社”的下屬分社“手語社”正式成立。200多個團員分成3組:教學組、宣傳組、表演組。2005年,大二學生洪浩嵐接替將要畢業的第一任社長成了“手語社”第二任社長。
學習手語:因責任而努力
在校內,手語社主要的活動內容是學習和教授手語。學手語的目的是為聾健交流提供幫助,所以,同學們經常走出校園,比如定期組織聾健交流活動。在促進聾人參與社會、幫助健聽人了解聾人,推動聾人維護自身權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為難得的是,在走近聽障者,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的同時,手語社同學敏感地發現中國手語文化的一些缺陷和弊端,如手語文化的傳承,手語歷史、發展及特色研究方面的缺欠;新舊手語、地方手語以及與國外手語的交流融合存在的隔膜。作為中國大學生智力與素質都更為出色的一群,他們將手語文化的研究和載錄等工作自覺地承擔起來。
推廣手語:因奉獻而快樂
在迎接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過程中,北大 “手語社”同學主動加入了“迎奧運志愿者”行列,采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志愿為殘奧會出力。
采訪中,記者得到這樣一些信息:“北大手語社”是北京各高校中成立手語社最早的學生社團,后來,北京師范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手語社,并邀請“北大手語社”傳授經驗、教授手語知識;在北京“迎奧運”活動中,他們主動和北京市公交總公司聯系,定期去教授司乘人員簡單的手語;他們還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各國殘疾人運動員密集區——海淀區,做了大型問卷調查,調查這一地區餐飲業及商店等服務窗口行業手語學習和使用情況,根據調查結果,對需要手語培訓的單位、部門提供培訓。洪浩嵐社長說,最近,除了北大學生學習手語熱情很高,許多校外的大中學校老師、學生,包括白領職員也會在我們“手語社”開課時前來學習手語,他們也都希望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貢獻力量。
在美麗的北大校園里,“愛心社”這個獨特的學生社團正充滿朝氣地發展著,愛心社下設的“手語社”更是生氣勃勃。尤其是2004年春節晚會聾人舞蹈“千手觀音”的播出,讓北大學子們對聾人這個特殊殘疾人群體更加關注。近兩年來,每年“手語社”的團員人數都在以30%的速度遞增,目前,“手語社”人數已超過400人。
采訪快結束時,洪浩嵐告訴我,新學期開始,“手語社”又該有新一任社長了——北大的學生社團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我很慶幸自己剛進大學就遇到了‘手語社’,慶幸自己參加了這個社團,并擔任了“手語社”的組織工作,這對于自己的組織能力、人際協調能力,以及社交、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
“到2008年,我和我們這些03、04級的同學都該畢業了,也許很多人離開北京了,在我們大學歲月里,有著許多美好時光,但最美麗的記憶一定是和‘手語社’聯系在一起的,也一定是和作為迎奧運志愿者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
22歲的福建姑娘洪浩嵐有些激動,她黑黑的眸子里閃著斑斑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