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松高 本報通訊員 齊海霞 李江成
“龍強就是我的兒子,我應該承擔起一個做父親的責任。今年他又要報考研究生,看到孩子這么有出息,我不覺得生活有多辛苦,反倒覺得更有奔頭了。”9月17日,拖著一條瘸腿正在山上拾草的乳山市徐家鎮劉家莊村村民于炳春,對記者說了這么一番話。
于炳春今年49歲。1990年妻子嫁給他時,帶來一名7歲的男孩龍強。婚后不久,他們又生了一個男孩。于炳春右腿有殘疾,干不了重活。眼看著龍強要升高中,小兒子也快到了上學年齡,花錢的時候到了,靠種地為生的他,為湊齊兒子的學費心里急得火燒火燎。1997年的一天,聽說集市上賣燒火草能掙錢,第二天,他就到離家十幾里遠的大山上摟了4大包草,用拖拉機拉到了縣城。這次,他掙了50多元。
看到集市上松針賣得價錢高,在向有關部門申請、并做出堅決不動一樹一木的承諾后,于炳春被特批允許上山摟松針。山路難行,上一趟山要走一個多小時。他和妻子帶著饅頭和一塑料桶水,天剛亮就動身,直到天黑才回家。一年中,于炳春有200多天是在山上度過的。家里的地,都是擠空去種的。
為了不辜負繼父對自己的期望,于龍強發奮苦讀,并于2003年考取了華東政法大學。但面對1萬多元的學費,看著繼父雙手裂開的條條血口,他一度產生了不念大學的想法。但于炳春卻說:“孩子,別愁,我一定讓你按時到大學報到。”
在當地民政部門和周圍好心人的幫助下,于炳春又從銀行貸了6000塊錢,終于湊齊了龍強第一年的學費。臨行前,于炳春又囑咐他說:“孩子,到了大學一定要好好學習,需要什么花費盡管說,我一定準時把錢寄到。”聽著這暖心的話語,于龍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抱著繼父久久不放。
此后,為了早點還上欠款,并攢夠龍強第二年的學費,于炳春更加不辭勞苦地摟草、種地。2004年春季的一天,于炳春凌晨4時許動身去賣草。當他開著拖拉機行至徐家鎮西峒嶺村口附近時,被一輛大卡車撞翻。經醫生診斷,他的5根肋骨和肩胛骨斷裂,需要住院治療。于炳春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囑咐妻子:“別把我住院的事告訴龍強,影響他學習。”
今年,讀大三的于龍強由于成績突出,學校鼓勵他報考本校研究生。但一想到讀研究生需要學費,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當于炳春得知于龍強的想法后,第一次對他發了火:“你是全家人的驕傲,只要能成為有出息的人才,就不枉費我和你媽付出的辛勞,你一定要報考研究生。”于龍強含淚答應了繼父的要求。
正在華東政法大學讀書的于龍強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有很多話我雖然說不出來,但內心卻充滿了對繼父的感激和祝福。如果沒有父親,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大學生活。他對我的恩情,我一輩子都難以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