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全國防盲辦公室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新出現盲人大約45萬,低視力135萬人,平均約每一分鐘就會出現1個盲人、3個低視力患者。
衛生部今年7月公布的“全國防盲治盲規劃”顯示,我國有視力殘疾患者近1200萬人,其中盲人約500萬,低視力約71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盲或低視力的主要病因是白內障。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盲人4000萬到4500萬。低視力是盲人的3倍,約1.4億人。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走盲道”
10月14日,國際盲人節的前一天,記者走上街頭隨機尋找采訪對象,恰遇一位雙目失明的31歲殘疾人范柯。
相遇時,范柯正用導盲棍輕輕敲打著街沿,一步一步地緩慢行走著。然而,離他不到一米遠的地方,就是一條黃色彩石鋪就的盲道。盲人為何舍盲道而走馬路呢?以此為由頭,這位盲人向記者吐露了盲人朋友的心聲和呼聲。
盲道上有“陷阱”
“我們走盲道,如果鞋底比較薄,用不了十分鐘,腳底就會被盲道上的凸起硌痛。這些都可以克服,可還經常會撞到電話亭、花臺、電線桿、信號桿上,那就是又痛又傷。我的一位朋友還被盲道邊上的電線桿斜拉鐵絲劃傷了脖子。”
“這種‘處處有陷阱’的感覺,使走盲道比走馬路還不安全。所以,很多盲人朋友都感嘆: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走盲道。”
為了“面子工程”
“政府修盲道,用心良苦,投入也不少。可實際上的使用率很低,收效甚微。在我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建者’和‘用者’之間沒有溝通。政府部門只負責建設,沒能聽取我們使用者的意見、建議,盲道鋪完就不管了。其結果是費力不討好,許多設施成了‘擺設’。同時,也給群眾造成一種假象,既然盲道沒人走,那占用一下也沒關系。長此以往,盲道形同虛設。”
“還有一些城市,建設盲道并不是真正地想為盲人做點事,而是想以此來表明城市的發達程度、文明程度。也有的是為了參評文明城市或模范城市而搞的‘面子工程’。比如,有的盲道上被建起了欄桿、電線桿,其實只要鋪盲道的部門與立電線桿的部門互相通個氣,或者修改一下施工方案,就能避免出現這種現象。”
聽聽“用者”心聲
“說到愿望,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政府今后在進行無障礙設施建設時,能多聽聽我們殘疾人的意見。開個聽證會也好,讓盲人試走一下也行,總之聽聽‘用者’的心聲。我們是體驗者,哪些地方彎拐得急了,哪些地方離障礙物近了,試走一下,馬上就能提出修改意見,也能有效避免重復建設。”
防盲要避免長時間陽光照射
據新華社濟南10月15日專電 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眼科專家提出,戶外活動時應避免長時間的陽光照射,減少紫外線對晶狀體的損傷;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到醫院作眼底檢查。
山東省防盲辦副主任王利華教授介紹,“醫學發現,紫外線對晶狀體的損傷是引發白內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人在戶外活動時應避免長時間的陽光照射,烈日下應戴太陽鏡。”
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致盲的比例逐漸增高。王利華說:“糖尿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一般都會有視網膜病變。由于眼底長出新生血管,破壞了視網膜的正常結構,從而致盲。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到醫院作眼底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還能獲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盲的標準是日常生活視力低于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