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首席記者 王萌
他的人生注定是短暫的,當他24歲的時候醫生斷言他還能活4年。然而,這個殘疾青年用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奇跡———他創作的17萬字的勵志之作《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成為年度暢銷書;2004年,他與楊利偉、姚明等人一起被評為“2003年中國青年年度人物”。到今年10月份,張云成靠賣書在北京生活了兩年,在余下的日子里,張云成會一直堅持下去,完成對人生夢想的強有力沖刺。
幼年時兄弟同患怪病
張云成是張學臣夫婦的第四個兒子。前兩個兒子與同齡的孩子沒有什么區別,老三云鵬卻得了一種怪病,三四歲的時候走路摔跟頭,十歲以后連站的力氣都沒有了。夫婦倆想盡了辦法為云鵬看病,始終找不到病因。1980年,云成降生了。3歲時,云成出現了與三哥同樣的癥狀。張學臣抱著孩子幾乎走遍了國內的大醫院。在北京,一個醫生告訴他,你不要再治了,這孩子得的是基因病,無藥可治。
艱難走上文學路
大約在12歲的時候,張云成第一次接觸到了小學課本。與大哥無意間的對話,引起了云成對拼音的興趣?!皩W會了拼音就能拼出漢字,這就意味著我不用老師也能自學語文了?!庇辛诉@個想法,張云成很興奮,他纏住正在上初中的二哥教他學習漢語拼音。
學會了拼音,張云成找到了自學的鑰匙,一本破字典成了他自學的工具。12歲那年,云成寫出平生的第一篇作文———《小雞捉蟲子》,盡管是一篇看圖作文,只有一百多字。16歲的時候,云成的文章中就出現了“最難筑的是人生之路,最動聽的是生命之歌”的句子。
我要當作家
在一篇文章中張云成這樣寫道:“我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寫一本書,當一個作家。”
然而,對于一個進行性肌無力的患者來說,走上文學之路談何容易。
張云成每天的寫作大都是在咳嗽聲中開始的。由于身體虛弱,他常年患有肺感染和支氣管炎,一年四季打吊瓶。發燒后就咳嗽,每天無法入睡一直要咳到半夜。第二天早晨起來,頭腦昏昏沉沉的,這時他會選擇一個最舒服的姿勢坐好,然后,艱難地在紙上落下第一筆。
張云成在書中詳細記載了這種痛苦:“平時寫東西,寫了十分鐘手就握不牢筆了,左邊臀部也硌得很疼,必須把身子側著靠墻,右手放在炕上休息一下。寫十分鐘需要停下來休息一分鐘……越往后寫就越累,左腿開始發酸,后來就是酸疼,好像不過血了……”
現在就開始寫書
1996年,張云成的努力獲得了回報。他通過投稿結識了一個編輯,張云成將他稱為“指引我寫作的人”。當時,張云成正處于人生的黑暗期,每天只能和三哥枯坐在炕頭。他給媒體寫去一封內容消沉的長信,傾訴心中的痛苦。
這封滲透著作者淚水、辛酸的長信讓每個看過的人感動,同時也感動了編輯。1998年,編輯給張云成郵來一封催人振奮的信,提出了“現在就開始寫書”的建議。
此時的張云成已經在報紙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他甚至學會了五筆字型,熟練地運用掌上詞典。每周堅持寫兩篇文章,張云成正邁著扎實的步伐向理想前進。
寫作要先戰勝死神
2002年,張云成的書即將截稿,可能是積勞成疾,張云成的身體也恰在此時變得極度虛弱。命運為他設置了最后一個關口,7月3日,張云成與死神進行了成功前的最后一戰。
當天,張云成起床后突然感到胸口劇痛,無法正常呼吸,心跳幾近衰竭。醫院診斷為肺炎和感冒,治療后不見任何效果。張云成一直趴著、咳嗽著。三天后,張云成被緊急轉院,在北安確診為“肺結核”?;杳晕逄煳逡怪?,他才頑強地醒了過來。
張云成說:“也許,我的生命就是為了這本書存在的,這生命的歷程就是追夢的歷程。”
2003年4月1日,張云成嘔心瀝血之作《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正式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發行,一個月后又追印了八千冊,這本書成為了近年少見的勵志暢銷書。
實現自食其力的夢想
張學臣一家人住在五大連池清泉村的幾間低矮的土房內。今年9月29日,記者來到五大連池風景區的清泉村。云成家只有他的父母在,云成和云鵬則被二哥帶到了北京,到今年10月,云成在北京已生活了兩年。
據云成的父親張學臣介紹,由于氣候寒冷,云成每年冬天都感冒,加快病情的惡化。為了給云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盡管家里沒多少錢,他們還是把云成送到了北京。
云成現住在北京石景山區一間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四合院里,靠經營網店賣書為生。張學臣說,云成有三個愿望,寫書的愿望已經實現了。去年,他被省作協吸收為會員,成為作家的愿望也實現了?,F在,他正在實現第三個愿望,自食其力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10月8日,記者與遠在北京的云成取得了聯系。云成顯得很滿足,據他介紹,他和三哥建了一個“云鵬網店”,以賣自己的書和三哥畫的畫為主,兼賣其他商品,生意雖然不是很好,但可以保證一個月600元的收入,能夠維持自己和三哥的生活需要。云成說:“作為一個重癥的殘疾人,能憑借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有多高興?!痹瞥筛嬖V記者,他現在仍在堅持寫作,新書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一,再有一年時間,他的第二本著作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