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與小結
以上從農村殘疾人生存狀況、社會交往與政治參與狀況,以及農村殘疾人對殘疾人事業的文化認同與心理狀況等,多維度地透視了農村殘疾人的生存狀況,得到了一幅農村殘疾人生活的真實景像,他們是這樣一個弱勢群體:
自身功能缺陷,素質偏低,文化水平相當有限,普遍缺乏謀生的必要技能,相當部分殘疾人生活上不能自給,相當部分殘疾人生活只能半自給。他們收入水平很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遠未建立,家庭仍是農村殘疾人賴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們的家庭收入、消費水平普遍偏低,可以說如果離開必要的救濟,相當部分的殘疾人將難以生存下去。農村殘疾人婚姻狀況非常不理想,43.5%的成年殘疾人未婚或沒有配偶,在已婚的殘疾人中,真正通過自己戀愛成家的比例相當小,夫妻雙方都是殘疾人的還占一定比例。
農村殘疾人普遍有著強烈的康復需求和愿望,但是經濟上貧困,農村康復機構的缺失,使他們的康復目標難以實現,很多殘疾人甚至對康復一詞還缺少必要的認知。
農村殘疾人普遍有實現就業目標的愿望,但是自身功能缺失,自身素質偏低,培訓介紹的缺乏往往使他們的目標難以實現。大部分殘疾人沒有職業,或者從事傳統的低收入行業,甚至像撿破爛、行乞、補鞋、算命、理發等還有不少人從事,因而他們自身收入遠低于健全人。
農村殘疾人政治參與的熱情較高,對殘疾人群體政治潛能持肯定態度,殘疾本身并不影響殘疾人參與政治生活,但是殘疾人自身素質的限制、自身組織的缺乏,嚴重影響著他們政治參與的程度。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政治地位并不高,經常處于被支配地位,利益表達渠道不多,甚至上訪的比例都遠小于城市殘疾人。他們社會交往非常有限,主要還是生活上的交往,家人、親戚是其主要交往對象,出于商業的、生產性的、政治性的交往非常有限。
農村殘疾人心理壓抑的現象比較普遍,對外來壓力往往采取忍讓的態度,只有少部分人采取極端的反叛行為,會同他人“拼命”。由于受自卑心理影響,農村殘疾人即使對異性有愛慕之情,但表達非常有限,很多人對異性有愛也不敢說。對殘疾人事業的文化認同也非常有限,對殘疾人事業的了解不多。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農村殘疾人生存狀況已經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如果不發展必要的社會保障事業,不想方設法提高農村殘疾人的素質,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那么相當部分農村殘疾人生活質量難以提高,康復與就業的愿望難以實現,相當部分農村殘疾人只能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相當部分農村殘疾人將難以生存。
2、農村殘疾人爭取權益的運動還遠未發展起來。1980年代初,當世界各國殘疾人運動蓬勃發展之時,我國殘疾人仍然因為身體功能的缺陷,而被拒之大學門外,殘疾人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歧視。到21世紀的今天,雖然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殘疾人的權力、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殘疾人的地位仍然有限,社會排斥和歧視殘疾人的現象仍然存在。
3、中西部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比較滯后。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大中城市殘疾人事業轟轟烈烈地發展,但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農村殘疾人對殘疾人事業的認知、認同程度還是非常有限的,這說明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滯后的,當然這與該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也是相互關聯的。
綜上所述,“十一五”期間,必須把農村殘疾人工作當作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幾點建議
1、在農村殘疾人中大力宣傳新的殘疾人觀
舊的殘疾人觀是長期以來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發展狀況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主要包括:一是宿命論的觀點,認為殘疾是命運注定的;二是無用論的觀點,把殘疾等同于殘廢;三是施舍的觀點,認為殘疾人是施舍的對象。舊的殘疾人觀,使殘疾人喪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隨著世界殘疾人運動的發展,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殘疾人觀。主要包括:一是代價觀,認為殘疾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或成本,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二是平等觀。認為殘疾人在人格和權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三是參與觀。認為殘疾人同樣有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同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四是障礙觀。認為殘疾人的不方便不是殘疾本身的過錯,而是社會沒有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五是人道觀。認為必須用人道主義來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權保障,對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六是自強觀。認為殘疾人要擺脫困難,既要靠政府幫助,靠社會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樹立全新的殘疾人觀,這是增進社會融合、消除殘疾人社會排斥的基本前提條件①。一方面,可以消除殘疾人自我排斥,另一方面又能夠消除社會結構、社會政策所造成的排斥。要通過各種渠道在農村宣傳新的殘疾人觀,讓廣大農村殘疾人不斷增強自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正確處理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他們回歸主流社會,充分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同時讓健全人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切實為殘疾人服務,從而形成殘健互助,平等關愛的良好社會風尚。
2、加強基層殘聯組織建設,為農村殘疾人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基礎
基層殘聯是代表殘疾人利益,了解殘疾人呼聲、反映殘疾人愿望、與殘疾人建立血肉聯系的最重要環節。建立基層殘聯組織,是開展農村殘疾人工作的基礎和保證。“十五”期間,我國縣級殘聯組織建設已基本到位,但鄉鎮殘聯建設普遍滯后,還不適應工作需要。“十一五”期間,要把鄉鎮殘聯當作基層殘聯組織建設的重點,按照三位一體,統籌運作的模式建立健全,同時要通過建立各種“直選型”的殘聯或殘協組織,讓廣大農村殘疾人直接參與殘協、殘聯的選舉,切實提高他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他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各級組織部門,要切實貫徹中央組織部轉發中國殘聯關于加強各級殘聯組織、隊伍建設的意見,保證各級殘疾人組織按規定建立好,發揮好作用。
3、建立健全農村網絡,推進殘疾人康復工作
通過康復恢復功能是殘疾人最強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殘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題。要加大農村殘疾人康復工作力度,以鄉村為基礎,建立健全康復服務網絡,實施一批康復服務重點工程,推進農村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有效開展。一是要進一步完善以殘疾人家庭為基礎,鄉村社區康復站為骨干,康復綜合服務機構為指導的康復訓練服務網絡,廣泛開展農村殘疾人康復訓練。尤其是以農村社區康復為先導,積極培訓康復員,推廣家庭康復訓練;二是重點開展搶救性康復工程,如開展免費肢體殘疾人矯正手術、推廣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帶動殘疾人用品用具開發、供應工作和后期康復訓練,全面組織實施“視覺第一中國行動”項目,廣泛開展白內障手術等;三是加強早期康復工作。加強聾兒語訓機構建設和設施建設。采取政府支助、社會捐助、殘聯協助等多種形式,爭取以鄉為單位設立聾兒語訓部。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復,實施麻風畸殘矯治手術,組織專業人員,指導麻風畸殘者開展康復訓練。
4、加強教育工作,提高農村殘疾人整體素質
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對農村殘疾人的教育,提高農村殘疾人自身素質是關鍵。華中師范大學的李術曾經提出了殘疾人教育公平的三個不同層面,即殘疾人入學機會的公平、殘疾人教育過程的公平、殘疾人教育結果的公平②。當然這“三個公平”是比較理想的境界。但要達到這“三個公平”又絕非易事。筆者認為,針對農村殘疾人的情況,重點應抓好以下幾項教育:一要加強對殘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殘疾人的政治素質。各級殘聯和各專門協會,要經常組織殘疾人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殘疾人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水平。要使廣大殘疾人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顧全大局,體諒國家,發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努力為社會多做貢獻。要象汪海萍提倡的那樣,在對殘疾人進行感官缺陷補償、知識傳授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為殘疾人的精神奠基,“這是殘疾人獲得人的尊嚴以及較高生存質量的基本保證”③。二要加強殘疾人的文化教育。要將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總體規劃,作為普九驗收的重點,統籌安排,同步實施,普遍開展隨班就讀。以普通職業教育機構為主,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為輔,大力開展農村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間要按照中殘聯的有關要求,30萬人口以上的縣要建好一座高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可以嘗試特殊教育學校,歸口殘聯管理、建設的模式,各級財政要對特殊教育學校實施扶助,免除殘疾人學費、雜費,切實提高殘疾人入學率,鼓勵和支助社會力量到農村創辦特殊教育學校等殘疾人教育機構。符合國家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要爭取全部進入大、中專院校學習;三是加強農村殘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維護社會公德,正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四是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對貧困農村殘疾人戶要在電視普及、電話入戶等各方面予以扶助,推進農村電子信息化網絡建設,讓農村殘疾人在網上與外界溝通。
5、大力開展職業培訓與介紹,全面推進農村殘疾人就業
就業是殘疾人的根本出路。歷史和現實表明,殘疾人同樣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十一五”期間,要把農村殘疾人就業當作農村殘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殘疾人就業。一是全面實施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中央、國務院為穩定和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戰略性舉措,是一項保護性措施。社會各單位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是法律法規的要求,是應盡的義務。各級殘聯抓好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城市按比例就業工作做得較好,要把此項工作向農村推進。加大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要嚴格按照有關文件的要求,規范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動農村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全面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強農村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按照市場化要求,建立殘疾人就業服務組織,充分發揮網站作用,加大與沿海發達地區聯系,廣泛收集殘疾人就業信息,有組織地輸出更多農村殘疾人到沿海發達地區就業;三是大力開展職業培訓。以縣、鄉(鎮)和社區為單位,根據勞動力市場和用人單位需要及各類殘疾人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努力使有勞動能力的農村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四是扶持農村殘疾人個體就業和自愿組織起來就業。通過小額信貸,減免稅費等各種方法扶持殘疾人就業。繼續開展盲人按摩培訓并推薦就業,鼓勵盲人集體開業或個體從業,為盲人就業開辟更廣闊的天地。目前盲人按摩培訓一直在省、市一級,要把培訓班向縣、鄉推進,方便盲人進班接受培訓。
6、進一步推進扶貧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殘疾人的生活水平
調查顯示,各級黨委政府和殘聯及有關部門扶貧解困任務還很艱巨。必須把殘疾人扶貧幫困作為“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點來抓,采取切實措施,多途徑加快扶貧步伐。一是依靠政府開展殘疾人扶貧。政府是實施社會救助的第一責任主體。必須在制度建立、經費籌集、事務管理中擔負起主要責任①。各縣(市、區)殘聯要積極配合政府及扶貧工作機構,參加政府扶貧攻堅中心工作,搞好調查,參與制定計劃,爭取并落實扶貧資金。二是著力抓好社會扶貧。廣泛發展各種慈善機構及其他非營利性公益社會團體、其他群眾團體,加強與國際性人道主義組織的聯系,共同參與對農村貧困殘疾人的扶貧和救助。要充分利用“助殘日”、“一幫一”、“眾幫一”、“結對子”等扶貧助殘活動,募集社會資金扶助殘疾人。三是利用國家康復扶貧貸款開展扶貧。要積極推行小額信貸,獲得國家康復扶貧貸款的縣(市、區)一定要按規定把其中70%用以直接扶貧,以小額信貸方式扶持農村貧困殘疾人從事有助于直接解決溫飽的行業、項目,要鞏固擴大扶貧成果,或與其它資金配合使用,優先投向能帶動脫貧致富、有經濟效益的基礎設施項目。當前由于農行政策的變動,大部分貸款都流向了“AA”級企業,對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扶助不很直接,“十一五”期間,要嘗試由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貸款,使扶貧貸款直接對農村殘疾人脫貧起作用。
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提高保障水平,提高農村社會救助的標準,要以縣為單位,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制定農村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農村貧困殘疾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要加強農村養老院、救濟站建設,使無依靠的殘疾人有歸宿,有依托,最終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要大力開展農村殘疾人婚姻介紹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與外界交往,建立農村殘疾人婚姻補助基金,鼓勵農村殘疾人成家立業,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