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殘奧會會徽
“殘奧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運動員的成績,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素質和社會關愛程度。”在第九屆遠南運動會火炬傳遞暨中國殘奧勵志萬里行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這樣告訴記者。2008年北京殘奧會之前最重要的國際殘疾人運動會,就是將于11月底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九屆遠南運動會,200余名殘疾人運動員組成的中國代表團,目前正分散在各地集訓。
在記者隨火炬傳遞儀式活動采訪殘疾人運動員的短短幾天時間里,被一些殘疾人運動員的樂觀精神深深打動,他們甚至并不忌諱任何話題,從體育中尋找并享受快樂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體育給了我振作的信心”
天津體院里有間大約200平方米的長方形屋子,這就是國家殘疾人舉重隊的集訓地,最醒目的就是每張杠鈴床邊都有個輪椅。臥推達到165公斤的女隊員李瑞芳說:“我是愛上舉重了,舉重就是我的事業,是我目前生活的全部。”
因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的李瑞芳已經連續拿到兩屆殘奧會金牌了,她的下一個目標是2008年奧運會。她說:“我希望我拿到2008年奧運會金牌,然后我才會計劃其他的事情。”
李瑞芳最“瘋狂”的時候,是臨產前9天還上了一節訓練課,她洗完澡就被送進產房,孩子出生15天后,她讓教練把啞鈴拿到家里,開始恢復體力,1個月后,李瑞芳就在濟南拿了全國冠軍。“當時其他隊的教練和隊員都驚呆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她做到了。”李瑞芳的教練說。
正是因為體育運動給李瑞芳這樣的殘疾人提供了生活的動力,所以她們熱愛體育運動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正常的專業運動員。李瑞芳說:“體育給了我振作的信心,我就要把自己能付出的東西都給這項運動。”
“舉重給我帶來的快樂太多”
老家在汕頭的小伙子吳茂順也是因小兒麻痹致殘。自從練上舉重,他就在沉甸甸的杠鈴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對我來說,舉重就是事業,我們殘疾人運動員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比如說寂寞。”吳茂順說,“一般正常運動員的朋友很多,總能緩解一下自己的壓力,但是我們的朋友很少,我們和正常人生活節奏畢竟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忍受最深的寂寞。有時候情緒不好,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我就告訴自己要忍耐,因為舉重給我帶來的快樂太多,我離不開這項運動。”
“我練舉重之前在老家搞家電維修,后來練上舉重之后,就希望當一名職業運動員。現在我們已經集訓半年了,我明白自己搞的是競技體育,也明白有多艱難,但這也比我原來強很多,心里很踏實。”
吳茂順愛笑,他告訴記者,目前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多吃點兒,爭取讓自己再胖一點兒。“這樣我就能避開67.5公斤級的比賽了,這是個‘死亡’級別,強手太多了,我在雅典就只拿到了銀牌。要是我升到75公斤級,那冠軍對我來說就是很容易的事了。”吳茂順說,“2008年,誰不想在家門口拿塊金牌?”
“我覺得我也是個有用的人了”
在淄博,最出名的殘疾運動員是王代臣——遠南運動會火炬傳到淄博的時候,就是他高舉火炬繞體育場一周。王代臣今年33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自幼左臂殘缺,但如今僅剩的一只臂膀卻是他最大的驕傲。
“我小的時候很自卑,總怕把殘缺的臂膀露出來。”王代臣說,“就算夏天特別熱,我也要穿長袖衣服。我記得很清楚,上初中做廣播體操時,我總站在最后,怕同學笑。”
“后來我想,難道我這一輩子就要這么躲躲藏藏的?”王代臣選擇了體育,開始是練長跑,后來改練標槍。“被學校選進體育隊時,我感到無比驕傲。”王代臣說。
王代臣就算沒有教練指導,都會自覺堅持訓練。他說:“第一次出國參加在泰國舉行的1999年遠南運動會,我拿了標槍金牌。在異國的土地上,我登上了領獎臺,當奏國歌、升國旗時,我的眼淚怎么也控制不住了,我覺得我也是個有用的人了,不光可以為殘疾人爭光,還能為祖國爭光。”
王代臣最遺憾的比賽是在悉尼殘奧會上:“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殘奧會,過度緊張導致賽前整晚失眠,比賽時沒能發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只拿到亞軍。參加2004年雅典殘奧會時,正好趕上級別合并,我也沒受什么影響,雖然最后得了銅牌,但是我創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績,很滿意了。”
“離2008年奧運會還有不到兩年,那時,我會再讓國歌因我而奏響。”王代臣堅定地說。 (郭劍 本報上海10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