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湘 圖/彭輝
有這樣一群孩子生活在我們中間:雖然和你近在咫尺,卻讓人覺得就像星星一樣遙遠。他對你視而不見,一天到晚拿著玩具車的輪子轉啊轉,對別的都不感興趣;他可能踮著腳尖走路,就像沒有適應地球的重力,又怕發出響聲把自己驚醒;他對周遭一切都毫無反應,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發笑,或者反復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今天星期幾?”
答案必須是他認定的“星期三”,否則就聽不見。他們像中了咒語,被封閉在一個我們無法知道的夢魘里。
1943年奧地利裔美國醫生Leo Kanner最早描述這種癥狀,稱之為“情感接觸孤獨障礙”。這些具有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反應奇特等特征的孩子被歸為自閉癥(Autism,一種精神疾病)的患者。他們的內心世界外人難以理解,因而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大腦并不遲鈍,20%的人智商與正常人相當或更高,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格外突出。
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每250名兒童中就有1例自閉癥患兒,多見于男孩,初發年齡一般在30個月以內。中國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報道了4例兒童自閉癥以來,目前大約1000名兒童中就有2名患者,總數約達50萬左右,上海占到六七千名。
病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和醫生從遺傳、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闡明兒童自閉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這是環境污染造成的。
另一個更明確的控訴則針對用于疫苗的汞防腐劑(thimerosal)。由于汞具有保鮮作用,一直被廣泛用于各種疫苗中。2005年,美國數千名家長聯名上書,希望政府禁止疫苗制造機構在兒童防疫針中添加汞成分,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都否認汞和兒童自閉癥之間存在必然關系。
找不出確切成因,治療也就無從下手。美、英、加等國家都設立了自閉癥學會,中國則只有南京市腦科醫院和原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現已并入北大)兩處對兒童孤獨癥進行專門研究,絕大多數心理衛生醫療單位無計可施。
早年生活環境中冷淡和過分理智化的撫育方法致病的看法已被否定,但專家仍只能主張“解鈴還需系鈴人,用心理調適治療”。患兒家長本身也不太愿意向外界積極求助,這些家庭也成了封閉的小圈子。
尋找患兒神秘世界的大門
海洋是一個聲音的感覺世界,在水中聲波比光波的傳播更有效,水生環境導致其居民變成聲音信息的交流者,座頭鯨便是在《奧德賽》中有著魅人歌聲的海妖塞壬。
1970年代初,墨西哥一家康復中心用海豚在游泳池里幫助治療自閉癥兒童。197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神經病理學家大衛·納澤森開創了一套“海豚人性療法”,并在患腦癱、唐氏綜合征、神經性運動障礙和先天性自閉癥的孩子身上試驗。
研究者相信,海豚發出的2000至10萬赫茲高頻超聲波能激活患兒“休眠”的中樞神經細胞,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它還能讓兒童快樂,產生“安多酚快感”狀態,進一步刺激兒童對外界的反應。用海豚等動物輔助治療自閉癥在國外已被普遍認可。
人類通常只能聽到16赫茲-20千赫的聲音頻率,大量哺乳動物用低于我們聽力范圍的低頻聲音密語,蝙蝠、海豚的交談則高于我們聽力的頻率范圍。這些都讓人類這種以有限的視覺為最主要感官、低等感官越來越遲鈍的高級動物渾然不覺。
也許自閉癥患兒的神秘世界其實是網開一面,只是朝著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方向。而海洋生物聽不見的歌聲能將他們帶回那“只有一種語言和極少的詞語”的樂園。
海豚、白鯨主持“專家門診”
2003年4月,中國第一家“海豚康復訓練中心”在深圳海洋世界成立,四條海豚“醫生”至今已接到近千名家長的預約,相繼為近百名患兒進行了免費康復訓練,方式有海豚伴游、海水水療、環境誘導等,其中20%的兒童取得了較好療效。
2006年9月,哈爾濱極地館聯合哈爾濱醫科大學,用兩只來自北極圈內的白鯨為16名自閉癥患兒展開20天免費治療。在美國,像這樣為期兩周(8次)的一個療程須花費12萬人民幣,而在廣州海洋館只需600元。
上海長風公園極地白鯨館2005年10月也開始為自閉癥患兒提供輔助治療,一周三、四人,從最初的14人到后來有300余人預約,已經排到3年之后。負責人蔡旭東說,白鯨治療有其難處:首先是患兒的抵觸和不配合,他們排斥陌生環境,可能不愿走近白鯨,在訓練員的帶領下觸摸白鯨、給白鯨喂食、嘗試著指揮白鯨唱歌,有30%的患兒治療效果不明顯。
其次,館中兩條白鯨和馴養員每天要在商業表演之余再來加班,過于疲勞。而“海洋館不是醫療機構,不具備行醫資質,也不能確保見效,因此不可能收費,只能作為一項公益活動”,蔡旭東無奈地說。
盡管如此,10%出頭的患兒獲得了很好的療效,能主動開口說話,愿與人親近,能協調地做動作、表達意愿。幾次與白鯨接觸后,從小到大沒說過話的孩子會開口叫“爸爸”、“媽媽”。
海中哺乳動物之間的信息交流復雜得超乎想象,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海豚和白鯨還具有可愛可親、能讓患兒拋開戒心的外形:多愁善感的大眼睛、微笑般的上翹嘴唇、飽滿的前額、靈活的前鰭和滾圓的身體,這些特點使它們成為自閉癥患兒眼中的天使而不是海妖。
又有誰知道,它們在向那些拒絕感受和承認的孩子們訴說些什么呢?我們也許已經聽不見動物世界的大部分聲音頻段,但不應忘記一旦我們不再在和諧的自然交響樂團中占有一席,人類也將成為孤獨的、自我封閉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