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市殘疾人李鐵生因傷致殘,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愛心幫助,為了回報社會,他表達了要捐獻遺體的愿望。2006年7月11日,李鐵生終于在《滄州市公民生前志愿無償捐獻遺體申請書》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愿。
<中國殘疾人>◎王進盛
20年前,李鐵生因騎自行車意外摔傷,致使雙腿殘疾。那年,李鐵生才30歲。他先后幾次到北京、天津等地大醫院治療,均沒有效果,并被確診為骨質纖維增殖癥。這種病非常少見,也沒有治療的好方法。
李鐵生開始了拄雙拐的生活,但就是這種生活也沒有維持多久。幾年后,李鐵生病情日益嚴重,最終高位截癱。這時,妻子也帶著兒子離開了這個家,陪伴在李鐵生身邊的只剩下了年老體弱的母親。身體的殘疾加上心理的創傷險些把這個堅強的漢子擊垮,但他終于挺了過來。一老一殘,母子相依,連年累月,幾多酸辛,幾多坎坷。
由于不能下地,床就成了李鐵生的整個世界,吃喝拉撒睡都要在床上完成,其艱難自不必說,常年的床上生活又導致李鐵生四肢畸形,并先后患上了多種疾病,而突然的雙目失明又把他從一個多彩的世界推入了黑暗的深淵。生活的艱辛尚能克服,多重的殘疾卻使性子剛烈的李鐵生絕望了,覺得自己徹底成了家人和社會的負擔,繼續生存沒有了任何意義,他一心想要去死。就在李鐵生幾次尋死未果時,原新華區委一位副書記得知了他的悲慘境遇,帶領相關工作人員多次主動找上門和他談心,勸導他:“普通人誰沒有溝溝坎坎,身在黑暗里也要想著光明。”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人心,推心置腹的話語激人奮進,李鐵生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消息逐漸傳開,社會各界的關愛源源而來,為這個不幸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區政協王文華、賈冬梅、胡振芳三位委員首先來到了李鐵生家,盡管事先有所了解,但親眼看到這母子生活的困境時,三位委員還是震驚了。他們立即伸出了援手,自掏腰包為李鐵生一家補貼生活費,王文華委員還責成兒子張達隔三差五前來探望,送吃送喝;社區居委會的同志來了,及時為他們母子辦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區殘聯和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來了,送來了米、面、油;每逢遇到困難,街坊鄰居也及時伸出援手。
2004年7月,連續兩天的暴雨把滄州市的部分低洼區域變成了澤國,大街小巷,院里院外,水深沒膝,他們的住房變成了危房,社區居委會和辦事處的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當即找到李鐵生的原工作單位——滄縣燃料公司協商,馬上騰出了一處辦公室作為他們的永久住處。雨中,大家找來三輪車,背人,搬東西,忙里忙外,等把李鐵生的家安頓好,在水中浸泡了半天的人們才放下心來。那年冬天,李鐵生突患心肌梗塞,在社區書記郭洪旺的倡導下,社區干部和居民們自愿捐款1500元,把李鐵生從死神那里搶了回來。
2005年,李鐵生的母親腦栓塞復發住進了醫院,這可急壞了李鐵生,自己不能動,母親又需要照顧,這數目不小的醫療費不知又要麻煩多少人,怎么辦?就在他萬分焦急的時候,辦事處、殘聯的人來了,政協委員王文華等人來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李鐵生切身感受到,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愛,生活是這么美好。
幾年來,李鐵生一家感受到的社會關愛源源不斷,不僅有那些經常來看望并為他解決實際困難的殘聯、辦事處領導們,還有為他們無償看病的醫生、捐款捐物的單位和好心人,經常來家中照顧他們一家人生活的好鄰居……
正是在這樣濃濃關愛的滋潤下,李鐵生迫切尋找可以回報社會的方法,一定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回報社會對自己多年的關懷。他想去無償獻血,于是就打電話到血站聯系,但是因身體病癥過多無法實現獻血的愿望。他又想到為那些需要骨髓的人捐獻骨髓,但是結果被告知45歲以下才能捐獻。這可如何是好?現在,自己有腿不能站,有眼不能看,手無縛雞之力,連最簡單的公益活動都沒有辦法參加,這沒用的身體呀!對,身體,這患有少見病癥的身體或許對醫學研究有用吧,起碼也可以用來解剖用作教學使用啊,與其等到自己去世以后燒成灰埋到地里去,還不如讓專家拿去搞科學研究或教學。就這樣,他動了捐獻遺體的念頭。
李鐵生表示:多年來他是在別人的關愛中活下來的,沒有大家的幫助,他是活不到今天的,他沒有別的能力來回報社會,只有用捐獻遺體的方法讓愛繼續,他希望能通過他的這種行為讓愛繼續傳播下去。
李鐵生決定捐獻遺體后,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邁的母親。自從得病以來,李鐵生的老母親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他的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既做飯、洗衣服,又為他洗澡,用三輪車推他出去活動。李鐵生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老母親,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的老母親。
李鐵生的母親張厚玲今年74歲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老人,現在越來越體會到兒子的良苦用心,兒子剛開始提出要捐獻遺體時,她接受不了,哭了很多回,但是最后還是同意了兒子的決定:“這么多年來,如果不是大家幫助我們,我都不知道怎么過下來。這次兒子想回報社會,我剛開始想不通,可是后來我慢慢想通了,我支持兒子,這是兒子感謝社會的一片心啊!”
做出這個決定后,李鐵生一直都在尋找相關線索,只是不知道哪個單位接受他的請求,怎么辦手續。在這種情況下,李鐵生多次向前來看望他的區、街道殘聯以及各級各部門的領導表達愿望,但是由于當時滄州市不具備相關的客觀條件,兩年來未能如愿。今年5月,李鐵生又給《滄州晚報》打去了電話,請求記者幫助他了卻心愿。于是2006年6月12日《滄州晚報》報道了李鐵生想回報社會捐獻遺體的故事。故事在滄州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新建立的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欣然接受李鐵生的請求,并對他的舉動給予了高度評價。7月11日在晚報記者的幫助下,李鐵生在《滄州市公民生前志愿無償捐獻遺體申請書》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6年 7月28日上午,《滄州晚報》的記者、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滄州市公證處的工作人員一起來到李鐵生家中。大家的到來讓李鐵生非常激動,多年的夙愿就要實現了!聽著公證人員宣讀李鐵生的遺囑,李鐵生的老母親不住地點頭,并欣然簽上名字并按上手印。隨后在滄州市公證處公證員的指點下,雙目失明的李鐵生摸索著一筆一畫地在遺體捐獻遺囑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終于了卻自己最大一樁心愿的他欣慰地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李鐵生說:“我活著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死了要為醫學事業做貢獻。我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我的靈魂是健康向上的。我愿意把自己的遺體無償奉獻給醫療科學事業,讓醫務人員研究我的疾病,使更多的人預防殘疾,遠離殘疾,讓病人減少痛苦,戰勝病魔,早日獲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