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wǎng) |
讓自閉癥孩子融入正常孩子中,是每一個患兒媽媽的心愿。 核心提示 五位自閉癥兒童的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說話、寫字,甚至吃飯、上廁所這樣對一個正常兒童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到全國各地的大醫(yī)院求醫(yī)的曲折過程之后,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奮發(fā)自救,自籌經(jīng)費建起了一個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經(jīng)過科學而刻苦的訓練,終于使8名孩子融入了正常孩子的群體中。 這是一所特殊的教育機構,說它特殊,是因為這里的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卻無法正常進入學校就讀。這些孩子大都不愿與人交往,缺乏人與人之間目光對視,互動能力差。他們孤僻離群,少言寡語,生活在自己的孤獨世界之中,不能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這些孩子與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們每人都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成長經(jīng)歷。昨天,記者來到南山區(qū)星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采訪了生活在這里的幾十名自閉癥兒童。 還沒走進康復中心,遠遠就聽到老師大聲的講課聲。在康復中心教室的墻壁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鳥畫不由得讓人駐足觀看,這些都是孩子們的作品,盡管這里的孩子有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但他們的想像卻十分豐富。康復中心與正常的幼兒園相比,沒有太大區(qū)別,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上課多了視覺認知、感覺運動和球技運動的課程。在教室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有的在做球技運動,有的在畫畫,也有的在練習發(fā)音。據(jù)該康復中心負責人陳薈介紹,這里有20多名自閉癥兒童,最大的有15歲,小的才兩歲。記者了解到,陳薈的兒子豆豆也是一名自閉癥兒童,也在這里接受康復訓練。 個案解析 兒子3歲還不會說話 陳薈告訴記者,她和老公周先生1994年從內地來深圳打工,她在一家大醫(yī)院當醫(yī)生,研究生畢業(yè)的丈夫則在一家IT企業(yè)上班。那時,小兩口的收入雖不算高,但小日子過得很幸福。 1998年6月,隨著孩子豆豆的出生,他們一家三口更是其樂融融。半年后她發(fā)現(xiàn),豆豆與同齡的孩子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別的孩子又哭又鬧,喜怒哀樂,什么表情都有。而豆豆從來不哭不鬧,也沒有什么表情,顯得很安靜。那時,她還為自己的孩子比較老實而暗自高興。到了豆豆8個月大的時候,陳薈發(fā)現(xiàn),孩子叫他他不理,放音樂也不聽,奶奶懷疑豆豆先天失聰,就催陳薈給孩子看看。醫(yī)生檢查說,孩子一切正常,至于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可能是發(fā)育比較遲的原因,一歲后就會有所改變,讓她不要擔心。 令陳薈擔心的還遠遠不止這些。他們生活的小區(qū)內,與豆豆同月出生的幾個孩子滿一歲時都會叫媽媽了,而豆豆連爬都不會,一歲半時連一聲“咿”都不會叫。眼看別人的孩子發(fā)育很正常,自己的孩子還什么也不會,陳薈和老公開始著急了。他們又到醫(yī)院給孩子進行了聽力、發(fā)音和核磁共振等多項檢查,但醫(yī)生的結論依然是:一切正常。 豆豆3歲時仍然不能開口講話,連父母都視為陌生人;當別的同齡孩子會背唐詩時,他卻還沒有語言;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險,在大街上常迎著汽車跑;他有暴力和自殘傾向,動不動就在地上打滾或撞墻;他喜歡擺弄各式各樣的家居用品,剛剛收拾過的房間不到5分鐘就變得一片狼藉……種種跡象讓豆豆的父母開始懷疑孩子真的有病了。 “剛開始我們以為他的聽力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帶著孩子看遍了省內外的大醫(yī)院,從內科到外科,做了腦電圖、心電圖、微量元素測量等測試,豆豆每樣指標基本正常。“怎么都查不出結果,一些醫(yī)生甚至說‘男孩子發(fā)育得晚一點’遲些說話也沒關系。孩子好好的,干嗎非要查出有病你才甘心?’”豆豆的爸爸說。 為治病看遍全國各大醫(yī)院 為找到病根,豆豆的媽媽開始了漫漫求醫(yī)路。 豆豆多年的病歷有一沓厚。“全國的各大醫(yī)院幾乎都走遍了,專家看了幾十個。”豆豆爸爸說。 終于,在豆豆3周歲半的時候,北京一家醫(yī)院兒科專家給豆豆確診為兒童孤獨癥,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自閉癥。“當時我并不清楚‘自閉癥’是什么病,以為就是孤僻,讓他多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就行了。但查閱了很多資料后,才知道這是一種伴隨終生無法治愈的病。我和老公一下子癱在地上久久不能起來。”陳薈說。她清楚地記得,從醫(yī)院到招待所不足100米的路程,他們一家三口走了半小時。從此以后,看到別人的孩子叫媽媽時,陳薈的心就像刀扎一樣痛。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睡在自己身旁的兒子,她就會想:他如果一直都是這樣,他的將來怎么辦?以后怎么上學呢?連普通人的生活也沒法過。陳薈的耐心越來越差,脾氣越來越大,把孩子當作出氣筒,甚至動手打他。兒子也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不與人交流。 |
老師對自閉癥孩子進行手臂肌力訓練。
洋藥把孩子吃成多動癥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陳薈夫婦決定,要給孩子撐起一片天空,不管多么困難,也要把孩子養(yǎng)大成人。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照顧豆豆,陳薈夫婦毅然放棄了已經(jīng)批準的二胎生育指標,同時陳薈也辭去她干了10年的醫(yī)生工作。陳薈說,辭去工作的那一刻,她淚如泉涌,因為她太熱愛這個職業(yè)了。作為一個醫(yī)生,不能醫(yī)治好自己孩子的病癥,她感到很內疚。
辭去工作后,家里的經(jīng)濟更加困難了。有一年夏天,孩子路過一個西瓜攤時,由于不會說話,站在那里久久不肯離去,她很想給孩子買一個西瓜,但口袋里一分錢也沒有。為此,孩子哭鬧著不走,最后,好心的攤主知道情況后,送給了孩子一個大西瓜,豆豆高興得手舞足蹈。她說,那一刻她真的好難過。
由于食用了大量的進口藥,受副作用影響,豆豆三歲半的時候,由原來的不愛動,變?yōu)槎鄤影Y,每天爬高上低,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都成為他襲擊的目標。為了不傷著孩子,陳薈把家里所有的玻璃制品都換成了塑料制品,電視機遙控器一個月?lián)Q了三個。樓下的鄰居因無法忍受孩子的蹦跳,經(jīng)常上門投訴。有一次,她上街買菜,豆豆由奶奶照看,誰知奶奶剛離開兩分鐘,他將衣柜里的衣服全部扔到了樓下。當她回來走到樓下時,看到上百人圍著看熱鬧,她簡直無地自容,鄰居們都知道了她兒子有“病”。
為了能讓豆豆學到知識,陳薈曾嘗試將孩子送到幼兒園。誰知,豆豆到幼兒園后,老師教他什么也不學,小朋友找他說話他也不理。中午他不但不休息,還滿院子跑。老師覺得這孩子“問題”嚴重,就把豆豆給退了回去。
第一聲“媽媽”讓媽媽落淚
在深圳,像豆豆這樣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并不止一個。
與豆豆一樣,周周3歲時還不會叫媽媽。經(jīng)診斷,她也患有自閉癥。媽媽張平四處搜索康復培訓機構,因為她知道,自閉癥早一天介入治療,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2001年春節(jié)剛過,媽媽張平就帶著周周來到青島接受訓練,這里有一家全國聞名的自閉癥康復中心。呆在康復中心的最初一年半中,周周并沒有什么明顯的改善,時間一天天過去,張平開始焦灼不安,她多么希望孩子能夠早點康復,叫她一聲媽媽啊!
2003年6月13日晚上9時許,周周去衛(wèi)生間解手時,由于肚子痛,他向媽媽發(fā)出了輕微的呼喚,一聲“媽媽”,讓張平驚呆了好半天,孩子終于主動發(fā)出信號了!她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還以為自己聽錯了。當周周又喊了一聲媽媽時,張平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她不顧一切抱起周周親個不停。“終于聽到兒子叫媽媽了,這一刻我等了5年,我的辛苦沒有白費,孩子有希望了。”張平立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遠在深圳的老公,兩人在電話中都高興得哭了。
孩子會叫“媽媽”后,張平便加強了對兒子的語音強化訓練,每天都用實物給他教一些東西的名稱,有時光一個“蘋果”,就要教十多天,但過兩天,孩子又將“蘋果”認成“黃瓜”。她認為,培養(yǎng)孤獨癥孩子認知能力的技巧必須建立在無比的耐心和愛心之上,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一個司空見慣的實物,家長們都要經(jīng)過幾百次、甚至幾千次的反復教育和鼓勵,一般人是想像不到其中的艱難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