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QQ.com 2007年10月30日10:44 北國網
遼寧日報消息 四面青山環抱,農田錯落有致,大門前是一灣淺淺的溪水,綠樹、草坪、鮮花、彩磚甬道把寬敞整潔的院落裝點得像花園一樣。老人們三三兩兩或圍坐在養魚池邊撒餌逗魚,或在健身器前活動腿腳、舒展身板,一個個其樂融融。這是位于大山深處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永甸鎮中心敬老院。要不是一些人的表情看上去與常人略顯不同,這里看上去更像度假的別墅。
在丹東農村,像這樣的“幸福公寓”有68個,通過集中和分散供養,全市萬名五保老人享受著“溫馨又從容”的幸福生活。
敬老院如“大賓館”
永甸鎮中心敬老院是去年10月底建成的4層大樓,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擁有70個養員宿舍、140張床位。一樓設有洗浴間,二樓有閱覽室、健身房和棋牌室。每名養員年生活費不下5000元,頓頓細糧、四菜一湯,每天菜樣不重復,每月殺一頭豬改善生活。不管是哪一位老人過生日,當天全院老人聚餐祝壽。
牛皮閘村2組60歲的冷云雙老人剛進敬老院時十分邋遢,披頭散發、氣味難聞。理了發,洗了澡,換了套干凈衣服,吃上熱騰騰的飯菜,老人說:“我現在過得比有兒有女的還強呢!”
這幾年,丹東市各級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支持力度。十年間,全市為敬老院改造建設投入資金9256萬元,改造敬老院35所,新建敬老院27所,全市敬老院的主體建筑面積由十年前的5.72萬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9.85萬平方米,樓房院由16所發展到48所,暖氣取暖院由22所發展到62所。在基礎設施配置建設上,大部分敬老院配備了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健身器材等設備,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室外環境和道路大為改觀。2004年全市投資60多萬元,為所有敬老院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徹底解決了五保老人的洗澡問題。全市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為900多戶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建房2000多間。目前,全市敬老院和分散五保對象無危房險房。
以副養院解難題
東港市長山鎮敬老院利用自身的地域優勢和人才資源建立起一個大型養豬場,每年除了為老人提供豬肉外,還出欄200多頭生豬投向市場。院長王中煥說:“通過養豬所產生的效益,敬老院老人們的生活不僅得到了改善,而且剩余的資金還使我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寬甸縣青山溝鎮敬老院利用二三十畝大田,建起了沼氣大棚300平方米,發展食用菌、養豬,種植蔬菜,一方面解決自己的伙食問題,另一方面也成了增收的產業。隨著產業的擴大,他們還額外租賃50多畝大田地,一年單是玉米一項就能收獲三四萬公斤。依托這些產業,現在青山溝鎮敬老院每年創收都在10萬元左右,不僅解決了工服人員的工資,也極大地改善了養員們的生活質量,小日子過得怡然自得。
為了提高養員的生活水平,這些農村敬老院大力發展院辦經濟,走“以副補院”之路破解生存難題。目前,全市農村敬老院共有各類經營項目73個,加上種植和養殖業,年收入達到170多萬元,院均收入2.5萬元。同時,每年接受社會捐助100多萬元,彌補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真誠服務善待老人
永甸鎮敬老院有56位老人,其中智障的有22位。一些老人脾氣古怪,執拗任性,加上五保老人過去一個人閑散慣了,性格孤僻,集體生活難免有磕磕碰碰。在敬老院工作不僅需要責任心,更需要愛心、耐心。
為了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寬甸滿族自治縣在工服人員中實施了百分計酬辦法,增強工服人員愛崗敬業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并通過開展“四心三勤”活動,即對養員要耐心、細心、熱心、誠心,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提高服務意識。東港市前陽鎮敬老院對服務員實行年終招聘制,每年實施一次優勝劣汰,促使工服人員隊伍素質逐步提高。
全市每個農村敬老院每年都要開展兩次以上養員評議院長和服務員活動,并將考評結果與本人工資、獎金掛鉤,對考核評議結果和老人滿意率低的工服人員予以解聘或解除合同。通過各種激勵機制,調動了廣大工服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農村敬老院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蔡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