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主動到醫院體檢的人越來越多,身體的健康狀態可以通過體檢了解,但是,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科醫生建議,把生理體檢與心理體檢“捆綁”起來,將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95%以上的人,都不會到心理科看醫生。因為忌諱、擔憂、缺乏了解、普及知識不足等多種因素,實際上到醫院尋求心理健康治療的病人比例,遠遠低于發病率。據調查,全國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總患病人數已超過1600萬人,近年調查局部地區各類精神疾病總患病率在14%到17%。
在各類精神疾病中,心理障礙最為常見。醫院心理科門診病人超過一半是抑郁和焦慮等“情緒病”,但是知道自己有這些病的人很少,大部分病人身受痛苦卻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往往首先到其他科室診治,身體檢查都很正常,最后轉診到心理科。
記者在一所醫院的“心理體檢”室看到,來進行心理體檢的人,可填寫一份“癥狀自評量表”。一共90項問答,包括“頭痛”“胸痛”“對旁人責備求全”“感到比不上他人”,甚至也有“想結束自己的生命”等,要求根據“沒有”“輕度”“中度”“偏重”和“嚴重”共5種程度進行選擇。此外,還可進行一些個性化的檢查。醫生根據答題,給出結果和指導意見。
“在身體檢查的同時,也應做做心理檢查,可以發現很多原先發現不了的‘情緒感冒’問題。”專家介紹。
專家介紹說,心理疾病中有一種叫做軀體形式障礙,它以經常變化的軀體癥狀為主訴,但沒有相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涉及身體的任何系統和器官。比如胃腸道的腹痛、惡心、嘔吐、不能耐受某種食物,再如痛經、月經不規則等女性生殖系統癥狀,還有氣促、心悸、頭暈等心肺癥狀等等。
什么時候應尋求心理科醫生的幫助呢?這并沒有絕對的標準,如果明顯感受到心理上的痛苦,比如焦慮、抑郁、恐懼、失眠等又難以通過自我調整方式去緩解,各種查不出明確原因的軀體癥狀同時對癥治療效果不佳,難以找到合理解釋的性格或行為模式,以及某些疾病的癥狀或指標總是控制不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心理體檢了。
來源:甘肅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