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8300萬殘疾人的精神領袖
2009年10月26日07:58 新京報
2002年,張海迪在沈陽簽名售書。CFP/資料圖片
張海迪 1955年9月生于濟南。現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兒童文學譯者。
她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5歲時因病高位截癱,一生經歷6次大手術,她用堅強的意志守護脆弱的靈魂,立誓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1997年,被日本 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她的散文集《生命的追問》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愛美愛笑愛生命的至情至性女子。——人民日報記者趙澤華
夏天,家里沒有電扇。媽媽上班前,讓我倚著被子坐好,把一個盛滿涼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說你要是熱了就把手伸到水里。
我守著一罐涼水過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么漫長,都讓人不耐煩。我沒有玩具,家里也沒有收音機,只有一只馬蹄表咔嗒咔嗒地走著,不慌不忙。
那就是我活著的聲音……
這是張海迪對于她幼年生活的記憶。那年,她8歲。
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她胸部以下失去知覺。
26歲,成為一個自強不息的時代偶像。
而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伴隨這一偶像的是40多年的病痛史、6次大手術和無數次內心脆弱的嘆息。
她曾對魯豫說,我每天都想放棄,但就在生命火焰將要熄滅時,我又將它拾起,對著它吹,越吹越大,變成我心靈的篝火。
活著,還是死亡
“那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多年后,張海迪寫文章,這樣開頭。
她的夢想是退休后開一個海迪咖啡館,但當記者問起來的時候,她第一個念頭是,“真希望60歲的時候還能像現在一樣坐在輪椅里……”
張海迪從不否認活著的不易。作為一位先后動過6次大手術,患上癌癥,被醫生斷言活不過27歲的殘疾人,她一度面對的是生命的軟弱和迷茫。
醫生很早就預言她死去的幾種可能,要么泌尿系感染而死;要么患肺炎而死;或者是褥瘡感染而死———這是脊髓損傷的病人最可能死去的癥狀。
活著最初是一種本能的努力,她給自己當醫生。那是15歲,在隨父母下放的農村,她生了褥瘡,自己晚上對著鏡子,點著小油燈,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直到現在,她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活著很難。
她總是背著父母,偷偷地哭,甚至聲嘶力竭。長大以后,每當別人說話中提到“狼嚎”,她心里就會掠過一絲戰栗———她覺得這個詞形容她小時候聲嘶力竭的哭喊最恰當。
實在忍耐不住的時候,她把自己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拽下來,靠著撕扯頭發,消解痛苦。
后來,她找到了活著的動力。在父母下放的尚樓村,她教村里的孩子們讀書識字,還自學針灸醫術,為1萬多名鄉親們無償治療病痛。她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為鄉親們修收音機。
“我從人民群眾那里,從他們滿意的笑臉,從他們治好病后說的那些話,我真的就感到快樂,真的覺得自己活著有意義,生命總是要有意義的,否則的話僅僅就是一個軀體而已。”
然而活著還是很難。
17歲時,她跟隨父母從下放的尚樓村回到莘縣。找工作時,她四處碰壁,備受歧視。
冬天,張海迪在輪椅上擠在縣勞動局門口等待招工。
“叔叔,給我個工作吧。”
“那么多好胳膊好腿的人還沒工作哩……”
“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里,我是一個廢人。”張海迪說,她想到了自殺。
1974年7月14日,趁父母出差,她寫好遺書,然后吃了30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
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自殺的情景,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
還想起了愛。
她想起答應給媽媽鉤的茶杯墊還沒有鉤完;還有爸爸煙斗里煙絲甜甜的奶糖味道還沒有聞夠……
最終,她掙扎著呼救,鄰居救活了她。
一面青春的旗幟
1981年,張海迪在莘縣廣播局工作。她的事跡很快被媒體發現。那時她從不避諱講述以前自殺的經歷,講述她曾經的痛苦,迷茫和堅強。
而許多媒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一點。
直到1983年,中國青年報記者郭梅尼去采訪,率先披露張海迪曾經自殺的經歷。
稿子見報后,許多人表示,正是看到張海迪自殺的經歷,讓人們感到張海迪并不像以前宣傳的人物形象那樣高不可攀,她也有過迷茫,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是現實中活生生的人,不是神。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從“文革”動亂年代走出來的年輕人,沒好好上學,沒學好本領,卻要面對著升學、就業的困難和挫折,面對改革開放大潮,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應該怎樣走。而張海迪正是用自己的行動在探求人生意義的同時也回答了時代的提問。
雪片般的來信從各地飛來。有的信封上甚至連地址都沒有,只需寫上“張海迪收”,就能寄到共青團中央。
僅中國青年報社就收到了8萬多封讀者來信,定價0.4元的張海迪事跡手冊《閃光的生活道路》印數突破500萬冊。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召開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隨后,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張海迪題詞。全國迅速掀起了一場“向張海迪學習”的熱潮。
張海迪成為與雷鋒比肩的時代偶像。
沉入心底的海洋
在成為全國范圍的先進模范之后,工作、房子、學位紛紛向張海迪涌來。
她一一拒絕。
張海迪后來回憶,當時組織上要她去擔任一個級別很高的職務。她當時沉靜地回答,“我回去以后,還是從事我的工作,我怎么來的,還怎么回去。”
她說,這是刻意的拒絕,理由是媽媽從小教給她的,“不應該不勞而獲。”
其實,她有自己更鐘愛的選擇———寫作。
“我想的就是我要沉到我心底的海之中,我心底的海是深藍的,我要沉進去,不管外面怎么樣,不管上面有多大的風浪,總有一天,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升上來的時候,我再一次浮出海面的時候我會看見嶄新的太陽,也讓大家看到一個嶄新的我”。
1983年3月在人民大會堂的一次報告后,她突然暈倒昏迷過去。
這次讓張海迪下定決心,回到自己熱愛的文學創作中去。
她回到濟南,一沉十年。
等到她再次浮出水面時,當年那個戴著寬邊黑框眼鏡的長發姑娘已變成一個優雅睿智的“海迪阿姨”。
她拿出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許多書被翻譯到全世界。她還翻譯了大量國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她的小說和散文集一版再版。
但張海迪也知道,“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于文學創作的本身。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么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得更好……”
新的征程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張海迪當選為第五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成為鄧樸方的繼任者。
此前,當鄧樸方找到張海迪,希望把殘聯的重擔交給張海迪時,她一直堅持拒絕這個“部級”高位。她擔心經驗不足。
這次,在鄧樸方的再三堅持下,最終她接受了這份重托。
11月17日凌晨,張海迪更新了博客,她以“我的留戀”向作家生涯暫作告別。“今后,我將以不同的方式繼續為社會服務。少女時代我曾說,活著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今我的理想實現了。”
53歲的張海迪,開始了人生的轉型和新的征程。
履新殘聯主席不久,張海迪就拖著病痛的身體,帶著各種服用藥片,開始頻頻深入基層,四處調研。足跡遍及十多個省市。
擔任政協委員時就一直努力在呼吁的殘疾人駕駛機動車問題,在張海迪擔任殘聯主席后,得到更快的推進。
2009年6月,公安部就允許雙下肢殘疾的殘疾人駕駛汽車開展了征求意見的活動。公安部交管局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完善殘疾人駕駛汽車考試辦法,盡快出臺相關規定。這些讓許多人看到了中國朝著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權利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這位被認為將給中國殘疾人事業注入新活力的掌門人,已經從一個時代偶像變成一位務實的精神領袖,她的背后,是8300萬中國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