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再反思
中廣教育 2010年04月20日
中廣網北京4月20日消息 道德,是人類文明生活永恒的話題,這是因為它最集中地揭示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最深刻的標記著每一個社會的人文精神、最充分地折射每一時代人的生存方式與意義的話語。因為道德作為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規范,需要提供是非的標準和思想和行為的準則,所以必須是剛性的、普遍的、一致的。如果有什么社會現象和道德相沖突,則要么是把這個社會現象非道德化,不再認為它屬于道德調節的領域,這實際上是對道德價值觀和規范作出的修正,以適應社會變化;要么是壓制和禁止這些社會現象,使它始終無法獲得道德的承認,并以道德的壓力力爭消滅這些社會現象。
在關于女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問題上,在08年,浙江大學推出的婚前“守貞”課,在網上引起廣大反響,即:女大學生的婚前性行為,非要一個組織或者什么制度來約束嗎?它,到底觸犯了誰的道德?
在對女大學生關于“婚前性行為”認同度的調查中,不反對的累積百分比高達84.8%。在關于“對方有過性行為”的看法上,男女大學生平均三分之二的認為能夠接受。面對大學生這二十多年來的性觀念的改變,我們現在不僅僅只是說大學生對“性”的寬容,而是不得不把婚前性行為“非道德化”,即并不認為婚前性行為是觸犯了道德規范。于是,我們需要對大學生性觀念進行道德的再反思。
首先,從道德的基本結構來看,道德規范是由行為事實對于道德規范的效用來決定的。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行為事實是大學生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有了性行為,道德目的是社會注重個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它們的關系是大學生婚前性行為不悖于個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所以道德規范不應該批判大學生婚前性行為。
然后,分析道德基本結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道德目的。道德分為相對道德和絕對道德,道德的目的有此來決定。相對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符合社會主體的意愿和習慣所制定的道德。絕對道德是任何人在任何條件下都應該遵守的道德。
第一,相對道德下的道德目的。相對道德是人們在一般的、正常的、典型的條件下才應該遵守的道德。其存在的必要性全在于:正常行為的數量遠遠多于非常行為的數量。例如,我國封建社會女人足不出戶,更不要談什么婚前性行為,女人出生后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出嫁而準備的。所以婚前性行為在我國封建社會是不道德的。即使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個人附屬在自己所屬的組織的身份里。在家里,女人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在社會,女人也沒有得到獨立的地位,只是集體的一塊磚。那么,這種身份社會的道德事實就是這些組織的原則:血緣身份關系下是家庭的原則,政治和經濟身份關系下的集體的原則。道德的普遍性對于個體而言,要經過提供身份的組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在邏輯上完成。據此言之,直接訴諸于社會成員個體、單純立足于個體的權利和義務的道德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女人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男權社會的附屬品,在計劃經濟體制內并沒有正真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所以在中國90年代以前,婚前性行為也是一樣被社會大部分人認為是不道德的。
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有一次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遷,特別1992年推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以來,中國的社會關系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物質到制度再到精神,從交往方式到思維方式再到人的精神價值世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十分深厚、成熟備至的倫理文化且“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的國度,改革開放帶來的精神文化與價值觀念的變化是撕裂性的、釜底抽薪的。其一,全球化的生存方式打破了傳統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社會關系與人倫秩序,克服了傳統社會的封閉性、保守性與狹隘性。女人便能夠從傳統的封閉中走出來,特別是女大學生早已不把相夫教子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她們能夠通過和男生競爭來到中國的高等學府,已經足以顯示了她們的才能,彰顯了她們時代的個性。同時全球化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精神理念與精神追求,即開放、變革、個性、開拓、創新,這些就直接沖擊了傳統倫理中的封閉、守舊、以身許孝、以孝盡忠、壓抑個性的精神理念。其二,網絡化充破了地域阻隔,形成了跨時空的網絡交往。也就是說,網絡化生存沖破了以往的宗教羈絆和血緣的阻隔,實現了陌生人的交往。女人便從以往所依靠的“首屬群體”中擺脫出來,女大學生更是運用網絡構建了與血緣、熟人無關的社會支持群體。所以女大學生的開放性精神彰顯,多元性精神生成,平等性精神延伸,主體性精神自覺,婚前性行為也逐漸成為了不為人爭論的個人行為。其三,市場化推動著經濟體最大限度的謀求自身需要的特殊權利。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功利性倫理精神、契約性倫理精神、私人生活空間倫理精神和創新變革的倫理精神。女大學生所接受的都是來自于最前沿的信息的刺激,在市場化的條件下,貞操也就沒有以前那么重要,性也可以看成是滿足個人欲望的手段?;榍靶孕袨橐簿吐槐淮髮W生看作是不道德的行為,而僅僅是關乎個人自身需求的東西??傊?,相對道德目的的主體在女大學生的范圍里,婚前性行為已經不再是被道德譴責的對象,反而追求開放、獨立、個性和創新逐漸地占據了主導地位。
第二,絕對道德下的道德目的。絕對道德首先是善惡總原則,其最高的標準是符合道德終極標準,也就是社會總體的“最大利益凈余額”是增加的。那么,在十六種倫理行為的道德價值面前,唯有利他、合理利己、己他兩利才屬于善。女大學生的婚前性行為,倘若能夠對自己負責,那么是能夠滿足欲望和增加情感的己他兩利,至少是合理利己的行為。但是倘若不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造成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的損傷則是惡的行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女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足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是因為我們國家傳統的“家”觀念還比較濃厚,家長往往不把自己已經讀大學的孩子當成大人,而是自愿為其負責所造成了存在部分大學生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在這個逐漸轉為契約關系的社會,大學生的不負責任也只能由法律的規范來承擔,不應該也不能夠讓父母來背負。這樣看來,由于成年人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造成的結果的惡是不影響道德總原則,反而應該制定更加有利的法律來進行規范和限制。
其次是公正原則,其要義就是斤斤計較。在男權社會,男人為社會作出了更過的貢獻,他們應當得到比例的公平,使得女性處于婚戀家庭的卑微地位是能夠理解的。然而,現代社會逐步正真地由女性掌握了和男人同等的權力,也作出了平等的貢獻的時候,比例平等將會為女性爭得更多的權利。倘若不考慮其他,對于男人我們一般沒有計較他們的貞操,那么現在對于女人也一樣。女大學生已經對比起更多的同齡社會男性處于更加優越的地位,那么也就不能用婚前性行為來被指責。
再次是人道主義的原則,其道德目的在于以人為最高價值和以人為社會的目的。那么人本身的發展、完善、自我實現就是最高的價值。人首先是一個自然人和一個心理學角度的人,雖然不可否認社會人的根本屬性,但是其自然性和心理性都是其基礎。作為一個正常的自然人,到了青春和成熟期就會有性的欲望,倘若得不到正常的滿足便會對其以后的人生造成極大的影響。女大學生大學本科畢業多為22到24歲,一旦考取研究生很多就會把婚嫁年齡推遲到25到30歲,那么禁止其婚前性行為就是對其人性的極其不人道的壓抑。不可否認,性欲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緩解,但是當我們把人作為人的最高價值來審視時便發現,這種緩解或壓抑不是利于人本身身心的發展和完善的。
女大學生婚前性行為是否應該遭到道德的批判?雖然我們的社會發展還不足以證明女大學生婚前當大學婚前性行為有利于道德終極目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不會違背道德終極標準和社會的相對道德。所以通過這次調查,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女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道德再反思需要更多的人站在世界發展的高度來考慮。我國女大學生全新的道德嬗變需要全社會進行深刻的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