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無障礙設施無法使用
2011年08月30日
近日,在搜狐網等舉辦的公益論壇上,殘疾人公益機構匯天羽信息咨詢中心負責人吳潤玲;殘疾人阮路明;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殘疾人就業促進網首席專家黃震等,就目前社會中存在的無障礙設施問題進行了討論。
下肢殘疾人阮路明曾于2007年狀告北京地鐵公司,訴輪椅無法進入地鐵,要求1號線、2號線和13號線設置從地面通向站臺的無障礙過道,最終敗訴。
吳潤玲:無障礙設施重建設,輕管理
我初期對無障礙的理解,可能更多偏重于物質環境,所謂硬件環境的障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無障礙的這種理解可能更多關注一些軟的環境。比如人們的態度,主流群體對無障礙環境的認識,還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信息等方面的障礙,當然還有政策環境等方面。
作為一個殘疾人,出行有很多的障礙。雖然很多地方我也沒去,但是我感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承辦國際賽事城市的這些無障礙設施都有很好的建設。比如舉辦奧運會的北京,舉辦世博會的上海,舉辦大運會的深圳等等,這些城市無障礙的設施還是不錯的,而且我們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些多年的欠帳,可能借著這些活動在多方面有所改善。但是比較遺憾的是,很多方面重建設,輕管理,轟轟烈烈的投入,今后的常態化使用卻遠遠不足。
在公共交通出行這一方面深圳是做得最好,特別令我欣慰的是殘疾人自己組織起來,申請追求自己的權利。深圳之前也跟其他所有城市一樣,只對盲人免費。
阮路明:半數地鐵站無障礙設備無法使用
2007年以后,北京地鐵設立了無障礙上下通道,雖然四個地鐵口只有一個口有,這樣也基本能滿足殘疾人出行的需求了。但維護情況并不好,基本有一半呼叫器摁十分鐘沒有人來,沒有人值班,只能下去到地鐵找人,工作人員上來之后態度特別好,幫助你下去。他可以四個人抬著你下去,上車的時候,基本上也是那么著抬上去,態度好,在用人力態度彌補設備不足。但是如果北京市有這么多殘疾人出行,我相信他們這種人力是不夠的。
這些情況,都是我這幾年陸陸續續調查的。我特別希望殘聯能花錢買服務,由我們民間組織負責時時刻刻做一些調查,反饋給市殘聯,然后向鐵道部門做工作?
黃震:為殘疾人消除障礙是政府責任
國外把殘疾人稱為障礙人,說明出行有障礙,我們政府有義務消除他們的障礙,這是政府的一種責任。所以現在要發布信息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應該納入政府信息公開里面的內容。政府按照落實殘疾人保障法,應該為殘疾人提供有關的信息。
比如,政府為殘疾人無障礙出行提供了哪些方便?有多少殘疾人假如說要出行,可能要支出多少財政支出,為他們提供出行方便?現在殘疾人為什么要在地鐵和鐵道方面要求提供方便?因為地鐵是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鐵道部門一直自稱從事著公共事業,所以我們才提出要求。
我建議殘疾人朋友以及助殘組織可以在這些方面要求政府進行信息公開。